•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是技术测试 也是产业“加速器”
2025/04/19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马开跑

马拉松对我们来说不陌生,但是“机器人跑马拉松”还是一个新鲜事!今天,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鸣枪开跑。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东、宁夏”等地的20家机器人团队参赛。机器人跑马拉松有哪些看点?赛事规则要怎么设置?赛道设计又有哪些玄机?跟随镜头去现场看看。

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

此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的赛道全长超21公里,沿途经过南海子公园、泡桐大道、文博大桥、通明湖公园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标志性点位。本次比赛,人类选手赛道与机器人赛道共用,这种模式对机器人而言,在环境适应、地面应对以及通信等方面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是人形机器人首次在开放环境下的长距离耐力测试。

参赛选手:在我左边还有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叫什么名字?(行者二号。)它的步频好快。

根据参赛要求,每个参赛机器人须具备人形外观,实现双足行走或奔跑,禁止轮式结构,控制方式可选手动遥控(含半自主)或完全自主。赛道上,“钢铁跑者”们各显“神通”,有穿上跑鞋的、也有在脚底安装耐磨设备的……力求实现拟人化稳定奔跑。同时,参赛机器人须在专用赛道内进行比赛,赛道左侧道路为赛事保障道路,含领跑员在内每支赛队最多可安排3名参赛选手同时进入赛道。{为确保更多机器人能够顺利完赛,参赛团队在比赛过程中可以更换电池,也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参加全程比赛。赛道沿线还设置了多个补给站,提供电池更换、机器人维护及数智医疗等后勤保障服务。

比赛过程中,裁判长为每个参赛队伍指派一名随行裁判,佩戴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的记录仪,全程跟随参赛队伍。赛队更换机器人或更换电池需要向随行裁判示意,随行裁判同意后才能进行操作。机器人最终比赛成绩为比赛计时与罚时的总和。

“天工”夺冠 全程用时2时40分42秒

上午10时11分,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机器人率先冲过终点线,夺得冠军,全程用时2小时40分42秒。

此外,来自松延动力团队的“小顽童”N2机器人获得第二名,它身高1.2米,体重30公斤,研发团队介绍,N2机器人在研发设计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步态束缚,能在奔跑过程中通过实时调整步频、步幅和着地角度,确保高速状态下的动态平衡。

据了解,本次比赛除评定冠军、亚军、季军外,组委会还将评定完赛奖、最佳耐力奖、最佳步态奖以及最佳形态创新奖等专项奖。

北京市经信局局长 姜广智:有一些机器人大家可能看到,跑步姿态不是很优美,跑得也不是很稳定,还会摔倒怎么的,我们觉得这都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现在的机器人,各种技术路线都在尝试,我们也相信今天摔倒的机器人,它明天也会飞跑起来。

新闻观察: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是技术测试 也是产业“加速器”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以前我们对于这样的场景可以说是不敢想象。这场备受瞩目的比赛具有什么意义,对于产业发展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你怎么看。

看完这场比赛,首先第一个感受就是科幻电影照进现实。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而是一场技术突破的“压力测试”。马拉松考验的是机器人本身的运动效率、电池耐力,关节、材料等一系列交叉融合技术,体现的是可靠性、安全性和耐用性。我们也注意到,这次比赛设置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我想这也是对于机器人自主决策能力的挑战,促进AI在动态路线规划、实时躲避障碍等领域的突破,看看他们是否贴近人类的思维。

人形机器人马拉松:是技术测试 也是产业“加速器”

其次,我想这场比赛短期看是技术秀场,长期看是商业化落地的“加速器”。从赛场走向市场,需要在技术上做些“加法”和“减法”。通过比赛可以总结出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比如续航能力要更好一点,这也是未来市场比较看中的;比如面对突发情况,可能需要机器人的机身变轻一点。我认为,这些“加法”和“减法”,都是通过机器人马拉松比赛这个契机,让研发团队去探寻技术上的无限可能。通过极端场景暴露技术短板、验证商业逻辑,最终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场景扩展,再到市场应用的正向循环。

期待机器人应用各显神通

我们都知道,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成为我国培育未来产业的重要方向。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典型代表,无疑是站上了新风口。跑步的成绩可能有先后,但不意味着未来的应用和产业发展会有局限性。我们期待,未来机器人的应用可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