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教育加速“跑进”中小学
今年以来,北京、广东等多地积极部署人工智能教育方案。AI教育正加速“跑进”中小学。那么,今后中小学的AI教育如何开展?孩子和家长们的反响如何?先一起来了解一下。
北京自2025年秋季学期 全市中小学全面开设AI通识课程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解人工智能,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一堂以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为教学内容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声纹解锁、人脸识别、让手机找主人等趣味小游戏,激发了孩子们的无限想象。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学生 王佳伊:学到了指纹识别技术,可以用在手机或者一些保密的系统上使用。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小学科学教师 冷雪峰:在小学阶段,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基本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接触更深奥的人工智能知识时,有一定的基础,更容易理解。
3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正式发布《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宣布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北京市中小学将全面开设AI通识课,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覆盖小学至高中全学段。学校可以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类、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方案指出,小学阶段人工智能教育以体验式课程为主,重在启蒙学生人工智能思维;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重在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赋能自身学习和生活;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重在强化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北京市第十中学小学部,老师在课上借助AI机器人,教学生们用最简单的模块编程,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
北京市第十中学小学部学生 张子默:它就是一个图形化编程,控制它(机器人)身上的灯光进行一些变化,以及(让)它做出一些相对应的动作。
北京市第十中学小学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老师 何玉蓉:我教完了学生,学生马上就可以在这个(机器人)上面进行操作,很直接的一种互动课程,(教学效果)马上就可以反馈到课堂上。
广东正式推出中小学AI教育 “2+1” 方案 确定中小学各阶段AI学时
而就在不久前,广东省教育厅也正式发布:广东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2+1”方案。分别是“两大素养框架”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广东省中小学学生人工智能素养框架(试行)》和“1”个课程纲要——《广东省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其中,《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学段衔接目标、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实施办法。从小学的体验与认识、到初中的理解与应用,到高中的设计与创造,逐步深化学生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应用。课时方面要求,小学1-4年级每学年不少于6课时,小学5-6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高中阶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术等国家课程实施基础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两周一课时。
实际上,广州作为教育大市,人工智能教育已走在前列。2022年9月,广州市就已启动全市中小学1年级至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工作。“2+1”方案出台后,广州不少学校表示将会调整课程安排,在原有AI课程的基础上,安排跨学科的AI 融合课程。
广州市广园小学副校长 钟艳:比如说结合一些科学科技主题的活动,我们学校的科学节等等,开展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融合的跨学科的活动,或者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的活动。
AI教育相关政策发布后,家长们纷纷表示支持。有家长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必备技能,孩子越早接触越有优势。
家长:社会的发展趋势,让他们先了解一下,因为(孩子)现在太小了,太复杂的可能接受不了,可能从最简单或者最基础的去引导一下。
家长:因为现在(人工智能)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时代的适应变化,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家长:我觉得人工智能它可以把很多种学习资源去进行整合,这一点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是做不到的。
但也有家长担忧课程会增加学业负担,学生滥用人工智能也会产生惰性。
家长:小学阶段,感觉孩子们对于人工智能的依赖不应该很强,引导他们去正确的使用,这应该是我们家长比较关注的一个点。
AI教育加速“跑进”中小学:中小学普及AI教育仍有短板 专家建议加强师资培训和构建完善教育体系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屡屡提到的“热词”,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竞争中也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未来数字公民的智能素养将是各国综合实力和竞争的关键要素。所以,AI教育加速“跑进”学校是大势所趋。不过,目前要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和不足,应该如何应对?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随着AI教育的全面铺开,中小学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可能存在一些短版和不足,从目前来看,学校方面就面临着缺乏专职教师队伍的挑战。眼下,广州广园小学已成功招聘一名专职的人工智能教师,而为了应对专业教师稀缺的问题,学校后续将加强对人工智能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通过转岗培训等方式充实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师队伍。
广州市广园小学副校长 钟艳:希望将一些兼职的老师进行转岗培训,希望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将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单独分开,如果在师资允许的情况下。
除了公开招聘、人才引进、转岗培训等方式,专家认为,对于偏远山村学校,可以通过结对帮扶形式在线引入人工智能专业教师,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专递教学平台等开展双师专递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余晖:在师资培训方面,一个总的思路是通过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联动,开展AI专业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设置完备的人工智能教师职后培训及发展体系,使得AI专业教师和转岗教师能够,不断跟进人工智能的技术前沿以及相关教学法的前沿。
而在人工智能课程建设方面,专家认为目前仍然缺乏顶层设计,未来应联合多方力量,构建一个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左晓梅:充分利用一些人才的优势,然后在资源实验室各方面共建共享;也是要集中一些专家的力量,去研发系统化的大中小贯通一致的这样一个课程体系。一方面我们的国家平台,
新闻观察:落实人工智能教育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教育进中小学,如同理想照进现实。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各地中小学开始探索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这是技术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此,你有怎样的观察?
新闻中的例子,来自北京、广州等教育大市、强市。然而,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也并非易事。从实际情况而言,首先,师资力量的缺口大。人工智能作为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相对稀缺,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在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可能存在欠缺,难以进行高质量教学。其次,课程建设不完善。部分人工智能教材内容存在低水平重复、碎片化等现象,停留于传统的编程教育、创客教育、机器人教育。第三,人工智能教育对硬件设施也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教育差距很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要走好人工智能教育进中小学的第一步,就要抓住这些问题来破题。例如,先用顶尖的人工智能教育人才和资源力量,打造标准化普适化的课程体系,并开放教育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然后,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区域试点与协同,比如,设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开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等方式,提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此外,需要加强不同地域、学校间交流,鼓励教师交流创新教学模式,提炼富有成效的典型人工智能教育案例,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教学实践经验。
据世界经济论坛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创造数百万个新型工作岗位,同时也将替代许多传统职业。可见,掌握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已不再是专业领域的“专属技能”,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基础素养。中小学阶段是人格养成、兴趣激发和基础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迫切地需要找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落实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未来创新人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