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迭代越来越快,大家手上的闲置手机和报废手机也是越来越多了。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一部手机的平均寿命在2.2年左右。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的废旧手机,废旧手机存量超过20亿部。据行业数据测算,我国“十四五”期间闲置手机的总量或将达到60亿部,闲置和废弃手机的数量仍然还在增加。
关注闲置手机回收:废旧手机回收意愿低 消费者普遍担心隐私泄露问题
回收再利用,无疑是这些废旧手机最理想的去处。 但是据统计,我国只有约5%的废旧手机能够进入二手平台或者“以旧换新”等渠道。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消费者不愿将自己的废旧手机“交出去”?
南宁市民卢女士开了一家服装店,由于经常要跟客户联系,使用手机相对频繁,家里也有不少闲置手机。不过,卢女士并不愿意将旧手机拿去置换或者卖掉。
南宁市民 卢女士:不知道会不会(被)拿去做一些什么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宁愿让它在家躺着。
事实上,像卢女士一样不愿意将闲置旧手机处置的人不在少数。
南昌市民:一般还是放在家里,放在家里角落里,好像比较保险一点。
南昌市民:一般都会丢在家里闲置。
那么,大家都不愿意将闲置的旧手机处置掉的原因是什么呢?
南昌市民:担心我们资料泄露,或者绑卡银行卡这些东西,被人家窃取信息资料。
南昌市民:就感觉好像有一点,怕隐私会泄露,反正也觉得没必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副院长 王 凯:一些消费者他可能已经意识到废旧手机可能还可以再利用,但是他还有很多的顾虑,比如说一方面的回收的价格还是比较低的,那么还有在回收的过程中是不是会有零件的更换或者是信息的泄露,他可能有这些顾虑。
关注闲置手机回收: 国家队出手 隐私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共存
出于消费者的担忧,如何安全处置废旧手机成了一道难题。然而,手机里的电子元器件因为含有金、银等贵金属,其实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如何将它们更好地利用起来?近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消息,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已完成试运行,开始面向省会城市开通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服务。也就是说,废旧手机回收多了一个新的途径,并且直接由“国家队”参与了。
手机与个人隐私信息密切相关,但是废旧手机即便多次格式化,通过技术手段仍可能获取聊天记录、支付信息等敏感数据,而街边小贩的暴力拆解、二手平台的暗箱操作,更让隐私保护成为困扰人们的心结。过去,废旧手机的回收行为具有碎片化特征,消费者大多选择二手平台转让闲置手机。近年来,旧手机流通的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程度逐步提高,但数据泄露隐患、定价机制不透明、分级评定体系尚不完善、售后保障不够充分等问题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成为废旧手机回收和流通环节中需要解决的痛点和堵点,也使得大量废旧手机沦为“沉睡资源”,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带来电池老化、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隐患。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副教授马大朝介绍,手机属于电子产品,其屏幕、主板等器件具有潜在价值,但其中含有包括汞、铅、镉等重金属在内的多种有害物质。如果处理不当,手机中的有害物质将会带来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副教授 马大朝:手机中它的元器件里面含有很多金属,像比较贵重的,黄金、铜这些。其实它如果是丢弃或者遗弃在自然界中,会污染到土壤或者水,金属本身是一种资源,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依托中国资环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模式,4月3日起,各省会城市的消费者可通过“芯碎无忧”小程序下单,既可以选择上门现场破损服务,也能选择邮寄保密回收。 手机回收到广东汕头的处置基地后,在保密车间经过安全拆解、机械破碎、末端熔炼,最终实现手机安全销毁。同时,可将稀贵金属有效提炼出来。而手机的回收、流转、拆解和破碎等流程全程可视化、可监控、可溯源。
广西大学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副教授 马大朝:从官方来成立回收渠道,终端的处理方法,处理终端利用的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就不会有信息泄露的隐患。集中回收最后通过这种处理,它是不会有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形成规模化以后,回收和污染治理的成本就会降下来,我想这种模式还是要推广下去,对这些稀贵金属有效回收,又不会造成污染。
南宁市民 韦女士:以前我的手机都是放在家里面吃灰,现在有国家这种政策,国家上门回收我觉得挺好的,我们个人隐私都得到保护。
据了解,下一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还将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把手机安全回收处置模式逐步拓展到电脑、硬盘等电子电器全领域,形成全国性废旧电子电器末端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全国性废旧电子产品梯次利用交易平台。
新闻观察:别让废旧电子产品成为“烫手山芋”
今天来到演播厅的观察员是孙茜。刚才新闻中提到,未来,闲置和废弃手机的数量仍将不断增加,面对马上面临的60亿部手机闲置量的压力,你觉得未来我们该如何统筹环保、经济与个人信息安全,将闲置手机变废为宝?
我们可以看到,废旧手机回收市场长期存在“消费者不敢卖、企业不愿收”的怪圈。因为对消费者来说,手机承载着社交记录、金融账户等核心隐私数据,简单的恢复出厂设置难以消除大家对信息泄露的担忧。部分非正规回收渠道存在数据倒卖风险,导致公众对回收信任度不足。对企业而言,回收业务需要投入专业的数据清除设备,拆解提炼贵金属的技术门槛和环保要求也很高,成本压力不小,加上消费者对二手手机的估值期待较高,所以估计多数企业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这次“国家队”出手,一方面通过技术确保信息安全不可复原,消除了公众顾虑。另一方面,它甚至提供上门服务,全程可视化追溯等服务,这种安全又便利,又能重新寻找价值的组合拳,可有效打通闲置手机从回收到再利用的关键堵点。但我们也看到刚才新闻中提到,未来有60亿部闲置手机的规模,如何让它们真正变废为宝,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体系,比如“国家队”的示范效应,可以带动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回收模式也可以从手机延伸到电脑、硬盘等全品类电子设备,形成全国性的资源循环平台;政策层面上,是不是也可以探索“以旧换新”补贴、积分奖励等激励机制,将个人环保行为转化为可量化的社会价值,推动手机回收甚至更多的电子产品从“被动封存”转向“主动参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