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日益增多的挑战,其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相关统计,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已超过20%,且呈现低龄化、复杂化趋势。
关注“拒绝上学门诊”:“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 开诊10个月接诊近万人次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心理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拒绝上学”。北京儿童医院是我国最早一批开设儿童心理门诊的三甲医院,去年6月,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那么,“拒绝上学”属于什么心理问题?为什么“拒绝上学门诊”如今一号难求?
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儿童医院挂号系统内,拒绝上学门诊的一周号源显示全满。李瑛是这个门诊的负责人,今天他接诊的第一位患者是14岁的千千,她是因为遭遇校园暴力,进而拒绝上学的。
患者 千千:两个男生把我压在黑板上,说你不是要回家吗,然后说,没事,我们把你的病治好了就好了,我就放低姿态求着他们,就故意那种刁难我,我就比较难受,还是坚持不了,每天早上去学校,我就肚子痛。
与千千不同,16岁的佳佳不肯去学校的原因却是从一卷涂改带找不到开始的。
患者 佳佳:我当时就正常写作业,然后写着写着突然找不到涂改带了,然后我一下子整个人就崩了,然后直接从不能看到涂改带,然后到不能写作业,然后到不能去上学。
佳佳妈妈:我也很自责,涂改带是我扔的,因为我看它用完了,家里还有很多的涂改带。
佳佳和妈妈都知道,导致她不能上学的肯定不是那卷用完了的涂改带,而是长期积压在内心的焦虑、迷茫。巨大的学业压力让佳佳喘不过气,她不知道怎么诉说,只有手腕上那一道道深深浅浅的伤疤知道,她已经承受不住了。
佳佳妈妈:那时候学得挺狠的,像物理卷子,她找了7套卷子,她把老师的卷子都给要空了,其实她绷着那个劲,那根弦绷得很紧,断了是必然的。
在北京儿童医院,李瑛接诊了因为各种原因而拒绝上学的青少年。拒绝上学不是一种疾病,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不管哪种心理问题导致功能受损,直接表现出来的行为很可能就是拒绝上学。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副主任医师 李瑛:初一群体和高三群体是比较常见的,然后是初三和高一群体,它是有这样年龄的特点。有的孩子比如有焦虑、抑郁是比较常见的,躯体化也是比较常见的,有的会共病强迫,不能说百分之百,但是如果这个孩子已经维持不住上学的时候,其实就提示 他的问题到了至少中度以上的水平了。
儿童青少年的任何心理和情绪障碍都有可能导致拒绝上学。据相关文献介绍,全球大约17.8%的儿童青少年存在拒绝上学及其相关问题。我国儿童心身医学科普通门诊中大概有20%到30%的患儿有拒绝上学问题。
关注“拒绝上学门诊”:走不进校门的孩子 走不出焦虑的家长
生物、心理、家庭、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孩子拒绝上学的行为。而突然遭遇这种情况的家长,往往手足无措。当遭遇孩子“拒绝上学”的困扰时,家长们应该如何做?“拒绝上学门诊”又是如何展开治疗,帮助孩子重返校园的?
在拒绝上学门诊记者看到,很多父母为了带孩子看病,放下手中的工作专程请假前来。在问诊中,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无法跟上同龄人脚步的焦虑,成为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克服的,李瑛和其他医生们要帮助父母们把期待调整回合理区间。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副主任医师 李瑛:因为父母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其实往往是无法接纳的,其实对于这个家庭来讲,它也是一个不小的创伤,父母这时候刚表现出来的是无措,他不知道怎么去应对这个事情。
接诊过程中李瑛发现,一些父母过来求助的时候往往急于求成,认为看完医生孩子就能回到学校了,有的家长甚至暴力逼迫孩子返校,这些做法都会增加孩子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
千千妈妈:最开始的时候觉得特别慌,怎么就突然变成这样了,老想着让她去学校,劝她去学校。
患者 千千:我爸爸很伤心,然后生气,在屋子里面喊啊,叫的,然后我自己关上门,特别崩溃,然后自残。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副主任医师 李瑛:父母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早期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一些比较极端的方式,比如说拖着拉着去送他上学,或者是大骂一顿、打一顿,这样的情况在门诊当中都出现过,而孩子在父母的这种应对之下会变得更糟糕。其实孩子们在遇到这个问题时,自己也很困惑,而父母最应该做的其实是先去接受和面对,同时站在孩子的角度尝试去理解一下他,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跟他在一起的。
在诊疗过程中,李瑛医生注意到,如果全家都以治疗孩子拒绝上学的问题为中心,孩子的心结可能越来越解不开。所以他建议家长可以选择不再关注、谈论孩子上不上学的问题。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副主任医师 李瑛:当你真正接纳孩子的时候,他自然而然会向你靠近,因为爸爸妈妈和孩子的链接其实一直在那里的。我们还是要相信孩子,他们的成长的力量是很足的,只是帮他们去梳理清楚,然后把被卡住的点帮他打开。
强行返校适得其反 重在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所以,“拒绝上学门诊”不是单纯地只给孩子治疗,家长更需要克服焦虑,换位思考。当家长能够百分百接纳孩子之后,治疗才能更好地进行,也就是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在治疗中,李瑛会给家长两张表格,分别是《心身治疗家庭计划表》和《行为观察记录表》。《计划表》用于安排孩子一周七天的活动。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约定,进行以文娱活动为主的非课业学习,比如看书一小时、下楼运动一小时等。《观察表》则是记录孩子作息、服药等情况。整个治疗是一个持续积蓄力量、小步上台阶的过程,又叫作行为激活。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副主任医师 李瑛:很多父母总是关注大进步,但是忽略小进步,其实我们需要去守住小进步。至于什么时候返回学校,其实在门诊当中,更多的是让家长朋友放下,因为一旦有期待的时候,就会影响到当下的进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接受治疗的孩子在一段时间以后通常都会获得动力尝试重回校园,但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会再次退缩。
北京儿童医院“拒绝上学门诊”副主任医师 李瑛:从干预的情况来看,大概有1/3左右的孩子是可以返回校园的,或者进入到一种过渡上学的状态,有23的话还需要再进一步干预。
当上学被视作“绝对正确”,离开学校的孩子就要面临更加大的压力。实际上拒学的终点是重新找到自我延伸的方式,重要的是帮孩子找到那个卡住的结,从中突破,再次出发。即便不能返校,人生仍会继续。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在困境中努力摸爬了一遭的孩子,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礼物。
新闻观察:防微杜渐 孩子的情绪问题不容忽视
接下来是新闻观察时间,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高曦。高老师您好。刚才的新闻我想反映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情绪困境,更是家庭教育、社会压力和学校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复杂问题。对此你有什么观察?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们重返校园?
拒学的孩子有时候并不是不想学习,而是无法承受学习带来的压力。实际上,他们可能已经在情绪上耗尽了所有能量,根本无力应对学业的挑战。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当下阶段最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先让他们的情绪缓和下来。家长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帮助孩子逐步恢复社会功能,同时要做好与学校的沟通,采取例如暂时减少上学天数,合理调整作业量,与老师沟通是否公开成绩,甚至暂时避开考试压力等方式,帮助孩子慢慢适应学校与社会环境,而不是一味地逃避。
同时,我们也希望家长们要及时从自身找原因,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调整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否则家长可能还会安排很多任务,打乱了孩子康复的节奏,结果就是前功尽弃。所以,“防微杜渐”对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家长、学校平时就要多关注孩子的表现,争取在情况不那么糟糕的时候就提早介入干预,这比起等孩子问题严重了再去医院要重要得多。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所有无法调和的亲子冲突,都源自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认知差异。为了缩小这种差距,我们做为家长需要时刻保持警觉,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努力倾听更广泛的声音。当我们愿意与孩子并肩,深入探讨“做与不做某事的真正缘由”时,才有可能实现与孩子的认知同步。这样的过程,可以为亲子间的深入沟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能更好地让孩子接纳我们对他们的一些安排和引导。
拒学并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的失败,而是孩子在面对外界压力时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与其过度反思或者责备孩子,不如放慢脚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比如,给孩子设定短期小目标和奖励机制,让孩子感受到一点点的进步和成就感。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他们才有可能重新找到自己的节奏。我们衷心地希望,孩子们的眼里能真正的“有光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