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来去厦门:去后溪龙窑“开盲盒”
2025/04/12 来源: 特区新闻广场
分享:

同安后溪有一条“龙”,它不仅会“喷火”,还能将“肚子”里的泥巴变成陶器,它就是——后溪龙窑, 建设于上个世纪50年代 ,也是如今厦门唯一一条仍在生产烧制的龙窑。最近,这条龙窑新出炉了一批陶器,今天的《来去厦门》我们就一起去拆开这个超大号的“陶器盲盒”。

在智能设备“搞定一切”的时代,电烧陶器是主流,但在同安的后溪龙窑,还有人用最古老的柴烧方式来烧制陶器。

开窑现场:开窑喽,钱喽,发喽。

记者 杨弘:开窑就像开盲盒,好期待看看,今天能开出什么样陶器作品。

同安后溪龙窑文创园开窑师傅 夏允斌:(窑口放置)第一件,是我们北京的艺术家(做的),在拉胚的时候,他直接一锤子过去,敲完之后让我们放进去烧。

记者 杨弘VS同安后溪龙窑文创园开窑师傅 夏允斌:哇,出窑了,坛子,腌酸菜的,装水的,种花,都可以。

记者 杨弘:葫芦来一个,哇 我要摸摸这样的喜气,葫芦葫芦,多福多禄,这是一个花瓶,(手感)已经不热了,是冰冰凉的。

记者 杨弘VS同安后溪龙窑文创园开窑师傅 夏允斌:师傅,我想问下,你们是不是在里面已经放了一个星期,才开的窑,对,它温度已经降到常温了。

数十年来,缸、罐、盆、瓶都是后溪龙窑粗陶烧制的“主打款”。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每一件陶器,都是独一无二的“限量版”和“隐藏款”。

记者 杨弘VS同安后溪龙窑制陶师傅 汪年辉:仿古陶,它就不上釉,上釉就很光滑了,火力不是很大,它就比较黄一点,火力大一点,它就比较黑一点,最高的时候窑内能达到多少度 1280摄氏度,厚厚的这些是窑汗,有那个小点掉下来,你给它敲了,它就会掉。

汪师傅,曾是后溪龙窑的“主理人”,近50年的制陶经验,早已研究出了龙窑的“开盒”门道,想要开出成色上好的陶器,烧窑的三天三夜,就得72小时,不间断地往72个孔洞中添加柴火。

同安后溪龙窑制陶师傅 汪年辉:我们有一根铁的棍子,我们看进去,它有一个影子,看到那些影子有晃动,它就熟了(烧成了)。

不仅如此,陶器的泥料配比、拉坯手法、搬运接触,都会影响到龙窑的“开盒”效果。

敲陶瓷声音:后溪龙窑制陶师傅 汪年辉:声音是脆的,像这个就不一样了,好像比较闷,像这个裂的不一定是烧裂的,搬运、搬破的时候一点点,烧的时候就裂开了。

相比“开盒”时的新鲜感,眼下,汪师傅更担心的是“开盒”的次数会不会开一次少一次。后溪龙窑烧制的粗陶,在上个世纪90年代是出口美国等地的“热款”,但近些年来,却成为出口的“雷款”,只有厦门周边的乡村会采购,销量一落千丈。汪师傅担心,后溪龙窑会不会因此“绝版”。

同安后溪龙窑制陶师傅 汪年辉:丢了又可惜了,再干,岁数大了,(后溪龙窑)烧不出高端产品,窑坡度、斜度不够。

不过,去年5月,本地“80后”女老板林靖的出现,带来了转机。

同安后溪龙窑文创园负责人 林靖:这一片的全部土头,我会全部打开,让这条龙漂亮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这一栋我们会做成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集散地。

林靖承包后溪龙窑后,想把这片区域改造成文创园区,让市民游客多来了解同安制窑技艺。

同安后溪龙窑文创园负责人 林靖:我公公15岁的时候,就在这个龙窑帮工了,所以其实我们整个家庭对窑是有感情的。

传统与创新融合,老师傅与新青年碰撞,关于后溪龙窑如何保护利用,或许也是在“开盲盒”。

同安后溪龙窑制陶师傅 汪年辉:像我们这种老年人,没办法推广,都是靠熟人,方法要改,古早的窑,记载的也是一个历史。

同安后溪龙窑文创园负责人 林靖:也许以后,会变成一个产业的集散点 我可能更专长于运营,他更专长于生产,我们运营和生产看怎么结合,会有一些很奇妙的变化。

希望不久的未来,大家可以到后溪龙窑文创园,了解柴烧技艺,触摸陶器温度,感受后溪龙窑带给大家的“开盒”惊喜。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