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关注世界航天日:厦大“海丝”系列卫星 助力灾害应急与海洋监测
2025/04/12 来源: 厦视新闻
分享:

今天(12日)是第15个世界航天日。在距离地面几百公里的高空,厦门大学参与研制的我国首颗高分辨率商业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海丝一号”和全球高校首颗多光谱水色小卫星“海丝二号”正稳定运行着。这两颗卫星在灾害应急、海洋生态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起来关注。

在厦门大学联合遥感接收站,直径7.5米的天线设备正在接收来自500多公里高空“海丝一号”卫星的信号。“海丝一号”是福建省发射的首颗卫星,在2020年底成功升空。它可以穿透云层,不受时间和恶劣条件限制,全天时、全天候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在洪涝、台风、地震等发生时能快速获取图像。眼前这张图片就是2023年台风杜苏芮登陆前在西太平洋上时“海丝一号”卫星拍摄到的。研究人员对图像进行加工和分析,研判出当时台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海丝一号”卫星负责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正高级工程师 耿旭朴:我们在图像当中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大的台风眼,图中黑斑这一块,同时我们可以在台风眼的周围看到很多个小的台风旋转结构,反映当时是台风的快速成长期。我们其实后续还拍了很多图,比如在福建这边登陆以后,形成的一些降雨,地面淹没的状况。

“海丝一号”卫星不仅为防范灾害和应急处置提供有力支持,也可以实现对海洋的常态化观测。

“海丝一号”卫星负责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正高级工程师 耿旭朴:可以通过SAR(合成孔径雷达)获取到海面的雷达信号,从里面可以提取到海面的风速、风向、波浪的高度、波浪的传播方向,还有海流的信息等等。

与“海丝一号”不同,2021年发射的“海丝二号”卫星侧重于水体、水质变化监测,从而分析水的生态状况,比如水的清洁程度、泥沙含量以及海草、珊瑚等情况。这颗配备8个光谱通道的“太空望远镜”,有20米的空间分辨率,在观测赤潮、绘制浅海地形等方面作用显著。

“海丝二号”卫星负责人、厦门大学“唐世凤”海洋学科讲席教授 李忠平:“海丝二号”有8个通道,从蓝光一直到红外,红外(用于)采集一些大气的信息,用来帮助做大气校正。

厦门大学还将继续致力于卫星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服务,联合研究所、企业等力量,规划发射40颗小卫星,构成“海丝星座”。

“海丝二号”卫星负责人、厦门大学“唐世凤”海洋学科讲席教授 李忠平:40颗卫星的目的就是要解决观测频次的问题,增加频次,增加范围能够更好服务于近海的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观测。我们还规划有碳卫星,对大气碳的观测,通过这几个方面对福建或者全球整个空、海的环境参数,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观测和掌握。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