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寄哀思,生命有温度。在缅怀逝者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生命“最后一公里”的质量与尊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安宁疗护需求也随之增长。截至目前,厦门开展安宁疗护业务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21家。这些机构如何更好守护生命的“最后一公里”?一起来关注。
3月23日,一名76岁厦门籍的晚期食道癌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从上海返回厦门,在莲花医院接受安宁疗护。家属告诉我们,之所以在病情持续恶化的情况下,将老人转运回厦门,只为完成老人“落叶归根”的心愿。
患者家属 袁阿姨:他当时(病情)很危重,在上海治疗以后,我们就想回家。
安宁疗护:聚焦舒适度和心理需求 提高终末期患者生存质量
安宁疗护又称舒缓医学,主要为预估生存期少于3到6个月的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特殊的医疗照护服务,通过疼痛管理、症状控制、心理疏导及心灵关怀,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常规治疗以治愈为目标不同,安宁疗护更多关注患者的舒适度和心理需求。
厦门莲花医院后埔院区安宁疗护科主任 吴小春:改善他们的(痛苦)症状,比如说有疼痛或者是乏力呕吐这些症状,是我们要积极处理的部分,让他自己觉得精神好,能睡得好,很舒适地度过每一天。
作为全市首批安宁疗护试点,莲花医院组建了多学科协作的安宁疗护团队,并发挥“老年安宁疗护服务示范基地”的优势,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合作、共享资源,探索安宁疗护服务的多元模式。4年多来,医院共收住安宁疗护患者400多名。
厦门莲花医院后埔院区安宁疗护科主任 吴小春:我们也会请外院的华西医院的专家过来协助我们,(安宁疗护团队成员)各司其职,我们做医生的治疗,护士做护理,营养师做营养(方案),还有心理咨询师心理科方面的工作,我们定期组织会议,大家碰头沟通患者近期的状态,制定一些计划。
安宁疗护专科护士:融合医学与人文 做好“生命的摆渡人”
在安宁疗护的过程中,有这样一群人充当着“生命摆渡人”的角色,他们就是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作为患者和家属之间沟通的“桥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需要帮助双方在生命最后旅程更好道别、减少遗憾。去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监护病房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视频,视频中患者家属感谢安宁疗护专科护士的温暖照护。
几个月前,杨先生的姐夫因心衰加重,转入冠心病监护病房治疗,生命仅剩下2周时间。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医院立即启动了安宁疗护方案。由于患者的部分亲属仍在外地,安宁疗护专科护士陈群便提议建立“亲友探视陪伴群”,并制作包含鼓励、关怀、安慰的接龙陪伴音频,让无法到场的亲人也能参与。
患者家属 杨先生:那个时候我姐夫就特别高兴,因为他的孙子在陕西上学,不可能再把他拉过来陪伴他,他在群里见了(孙子)以后,眼睛的光都不一样。
陈群告诉记者,作为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他们的工作融合了医疗照护与人文关怀。例如,在终末期患者出现疼痛症状时,指导家属通过科学抚触、同频呼吸以及芳香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生理痛苦;此外,在生命终末期的照护中,引导家属开展“道谢、道歉、道爱、道别”的“四道人生”。然而,让家属突破情感表达的障碍并非易事,陈群也会根据不同家庭的特点,制定情感疗愈方案。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监护室主管护师 陈群:我们在引导患者家属去进行“四道人生”,他很难去理解,我为什么要讲道别,我道别说不出来。我们在道别的时候会(引导家属)采取用行动来道别,道别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它不局限于“你好好走”“再见”这样的语言,而更多的是行动。
这样的人文关怀还延续到患者离世后,安宁疗护专科护士会持续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在有需要的时候开展适当的哀伤辅导,陪伴他们度过特殊的心理调适期。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监护室主管护师 陈群:我们教患者家属怎么跟哀伤共处,我们会跟他讲当哀伤来的时候,我们不要赶走它,就好好拥抱它。正是因为心底的那份爱,所以才会有这份哀伤的存在。
记者从市卫健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市开展安宁疗护业务的医疗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共有床位数202张,年服务安宁疗护1400余人。
【生命自主权的探索:一份特殊的生前预嘱:终末期患者的心愿与选择】
当生命进入“最后一公里”,选择权应当交给谁?当医疗技术无法挽救生命时,是坚持抢救还是平静告别?在厦门,部分医疗机构开始尝试通过生前预嘱,帮助终末期患者完成心愿。
一份特殊的生前预嘱:终末期患者的心愿与选择
在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安宁疗护科,一份特殊的生前预嘱文件被精心保存。2023年春,56岁的食管癌晚期患者张先生,在经历3次化疗后,预估生存期不足3周。
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肿瘤内科(含临终关怀科)护士长 郭艺芳:当时看到他到生命末期整个情绪是比较低落的,怎么样促进护患沟通,我们就想到了“安心卡”,通过玩扑克牌的游戏来帮助患者敞开心扉,了解到他的一些心愿。
借助“安心卡”,张先生表达出“想吃点”“不想呼吸困难”“希望参与医疗决定”3个核心诉求。
我想参与到自己的医疗决定中,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拥有一份自主和尊严,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向大海,让我随着水流到世界去旅游。————张先生的生前预嘱
生前预嘱是一份特殊的法律文件,当成年人处于意识清醒状态时,可以自主签署这份文件,明确表达自己在生命终末期的医疗护理意愿。
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肿瘤内科(含临终关怀科)护士长 郭艺芳:(生前预嘱)包含很多方面,他的身体需求、心理需求。所以说“我的生命,我做主”,其实也是希望,能够完全遵从患者的心愿来帮到他。
2022年,《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修订稿通过,将生前预嘱纳入其中,规定如果病人立了预嘱“不要做无谓抢救”,医院要尊重其意愿,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相较于深圳明确生前预嘱的法律效力,厦门在相关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
法律界人士:加快推动生前预嘱立法 保障患者生命自主权
法律界人士指出,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应加快推动生前预嘱的地方立法进程,让生命终末期患者的选择权获得更充分的保障。同时这项关乎生命尊严的制度设计,也面临着传统观念、医学标准、制度配套等考验。
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律师 涂崇禹:中国素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家属不愿意承担伦理上的批判批评,第二个如何界定生命末期的医学标准,如何防止它不被滥用。医疗机构也会担心执行的时候,有没有配套措施来防止纠纷,这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是应该要往前推进,早做也会更好服务社会,最后达到医患满意的效果。
安宁疗护面临多重挑战 亟需政策解决机制
除了推动生前预嘱的立法工作,当前安宁疗护事业的发展也还面临多重挑战:例如医保覆盖不足、收费标准缺失制约服务可及性;公众对安宁疗护还缺乏认知,存在将其等同于“放弃治疗”的观念。
厦门医学院附属海沧医院副院长 李超:到了终末期阶段,家庭的负担特别是经济负担已经是蛮大的,(服务)价格如何制定合理,才是有助于安宁疗护的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政策机制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是非常迫切的需要。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安宁疗护小组督导 林媛媛:大众对安宁疗护还不是特别了解。很无望的感觉。我们想扩大一些宣传。比如说能够实地沉浸式体验应用AR技术,实地还原情景,让患者家属更有体验(了解)我们在(安宁疗护)小组是怎么开展工作的。
厦门多措并举 支持安宁疗护服务发展
记者了解到,厦门虽然并非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但是作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我市也在持续推进安宁疗护服务发展,在相关政策中明确支持安宁疗护机构建设,并对设置安宁疗护科的民间资本办医疗机构给予一定补助。
市卫健委医政处处长 陈兰:我们专门将安宁疗护的短板专科建设,纳入民间资本(办医疗机构)的扶持政策,如果在医疗机构里开设专科,都可以每年补助30万元。我们还在厦门市医师协会成立舒缓医学安宁疗护分会,将这个专科慢慢发展起来。
【记者手记】当医学抵达边界,人性微光愈发温暖。从舒适照护抚平身体疼痛,到生前预嘱守护生命自主权,安宁疗护探索的价值,在于唤起社会对生命终末期患者的关注。愿每个生命的谢幕,亦有尊严与温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