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首日 厦门各墓陵园迎祭扫高峰
今天是清明,我市岛内外各个墓陵园迎来大批祭扫群众,墓陵园管理方也做足了准备,为祭扫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保障。
上午,位于集美的中华永久墓园, 迎来了大批来祭扫群众。大家 擦拭墓碑、扫去杂草,点上香烛、献上鲜花,来寄托哀思。
市民:要修剪一下,像草有时候把墓盖住了,要过来修剪一下。我们兄弟姐妹,包括带着孩子也过来一起思念一下古人,缅怀一下。
市民:会来重新描一下(字),描一下忙完,然后家里人坐着聊聊天,然后献上鲜花。
墓园工作人员说,早上8点左右,墓园就出现了第一波人流,有近1000人入园扫墓, 截至到下午3点,中华永久墓园的祭扫人流量达到了13000多人次 。为了更好地服务祭扫群众,墓园开设了便民服务驿站,提供饮水、医疗等服务。同时还为市民免费提供鲜花、红漆、黄丝带等祭扫物品,这项服务将一直持续到下周末。
市民:觉得蛮亲切和幸福,感觉比以前服务都好很多。
市民:我们都是献鲜花的,更环保更好 (服务)很人性化。
今天,薛岭山陵园 也迎来了祭扫高峰, 陵园内设置了便民服务驿站,为大家准备免费的黄菊和白菊,倡导用鲜花代替纸钱,寄托哀思。在生态葬区,园方还举办了“丝带祈福 遥寄相思”活动,市民们在追思卡上写上对亲朋想说的话,用黄丝带绑在柳树和祈福桥上。
市民 唐先生:一个我觉得更为文明,另外也确实能够寄托我的思念,我觉得这个形式非常得好。
薛岭山陵园负责人 朱艺璇:我们3月22日就进入了一个清明祭扫的(集中)时间段,我们陵园免费提供茶水,便民的思念卡、红漆、笔刷、口罩,每一年清明我们都做的,文明祭扫免费送鲜花活动,也是如期开展。
陵园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今天上午12点,薛岭山陵园入园祭扫的人流量就达到了12000人左右。为此,陵园方面增开了四个服务窗口,并加派了两百多名工作人员,为前来祭扫的市民提供更便利的服务。预计 清明祭扫高峰会持续到4月13日。
缅怀英烈 接续奋斗:厦门革命烈士陵园祭扫人数超4.5万人次
今天,我市各烈士陵园和抗战纪念设施也迎来祭扫高峰,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不同方式 缅怀先烈、 寄托哀思,传承红色基因,汲取 奋进力量。
厦门革命烈士陵园祭扫人数超4.5万人次
上午八点半,不少人来到厦门革命烈士陵园祭扫英烈,既有成群结队的学校师生,又有自发前来的市民群众、烈士亲属。大家通过默哀、献花等方式表达对英烈的敬意,将缅怀之情转化为铭记历史、接续奋斗的动力。
市民 陈楠: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想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作为年轻一代,更要自强不息,好好奋斗。
在烈士墓区域,记者遇到了烈士刘惜芬的侄女刘继红,每年清明节期间,她都会带着家人一同来缅怀先辈。刘惜芬是厦门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革命工作,打入敌人内部,搜集和传递情报,后来不幸被捕。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她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牺牲于厦门解放前夕,把火红的青春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烈士刘惜芬侄女 刘继红:带着我的孙子、我的女儿,都一起过来纪念她记住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先辈,是用鲜血铺成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懂得更加坚强自立。
据厦门烈士陵园管理单位介绍,从上周二开始,前来陵园祭扫的人群逐渐增多,这几天迎来高峰,日均入园人流量超过1万人次,截至今天共有超300家单位预约、4.5万人次入园祭扫英烈。
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 吴航宇:为更好保障市民和烈属祭扫,我们继续免费提供花圈、挽联和音响保障,为无法入园祭扫的烈属提供代祭扫服务,今年我们还推出了线上电子地图和H5页面扫码祭扫。
抗战胜利80周年 市民自发缅怀抗日英烈和死难同胞
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厦门沦陷期间,军民因阵亡、反抗及被无辜滥杀者达上万余人。五通灯塔公园距离日军侵厦登陆地点和弃置被害厦门军民尸骨的“万人坑”约400米,这里也记录了千余名抗战死难者姓名。上午,一些市民自发来到公园,在厦门抗日死难者纪念雕塑前, 祭奠 死难同胞。
市民 毛增辉:我看纪念碑就是以万人坑为原型,所以心情还是很沉痛,能想象得到1938年5月10日,(日寇登陆厦门)以后的人间惨象正如有一句话说,今日的幸福生活,方知有人负重前行。
市民 陈贤治:希望通过这些实物的展示,让他们对爱国情怀更加深入了解,铭记我们革命先辈英勇卓绝的精神。
清明前夕,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也组织了一场缅怀仪式。随着口令,身姿挺拔的礼兵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稳稳地抬起花篮,缓缓走向革命先烈纪念碑。在默哀仪式后,官兵们依次走到纪念碑前,在横幅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陆军第73集团军某旅 杨帆:看着纪念碑,我仿佛见到了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不畏牺牲的场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一定要传承他们的精神。
新闻观察:让清明常“清”的三个未来式:科技、传统、文化
接下来是新闻观察环节,今天来到演播厅的是本台的新闻观察员樊维,你好樊维。又是一年清明时,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个节日有着特殊的意义,清明,不仅流淌着我们对过去的思念,也承载着我们对未来的期待。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清明祭扫方式、人们的追思方式也发生很多变化,对此你有什么观察?
让清明常“清”的三个未来式:科技、传统、文化
这几年我们说到清明祭扫,大家关注的焦点可能都侧重于比方说:要文明、要环保、要生态,于是我们用鲜花、丝带代替纸钱燃烧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现在也出现了树葬、海葬等等更多选择的新型殡葬形式,当这些方式逐渐被大家接受并形成常态以后,文明祭扫还可以怎么升级呢?我觉得可以从三个维度破题:一个是借助科技的力量,你看现在科技改变生活的方式越来越多了,这股科技之风是不是也能吹进这个领域呢?比如通过VR、AR的技术让我们可以沉浸式祭扫,或者推广“数字家祠”实现跨时空的追思;第二是让传统新生,比如运用更多可降解材料重塑纸扎工艺,让环保与仪式共生;三是拓展文化深意,比如推动“记忆银行”计划,将口述历史、老物件数字化存档,让祭扫更多地从物质供奉转向精神传承。只有这样,清明才能真正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明枢纽——既是对先人的温柔告慰,更是对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守护。
“阴阳带货” 扭曲的“代扫”服务该止步了
另外我也注意到,尽管现在文明祭扫、绿色祭祀观念已经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但仍有一些商家利用烧纸祭祀的传统习俗,生产制作出各种所谓时髦的、无厘头的纸质祭祀品,借机敛财。比如说,9999“金条”齐飞,GUCCI高仿纸包、华为三折叠手机、甚至还有纸扎的小米SU7跑车。给祖先配齐电车豪宅,为逝者捎去奢侈品与潮玩,看似孝心,实则是祭祀娱乐化、低俗化、攀比化的表现,而且更严重的是,可能涉及商标侵权!显然,这场“阴阳带货”狂欢已触碰法律与风俗的红线!今年我还看到一些平台推出的“代扫墓”服务,最高收费为4999元,页面介绍上写着包含“贵州茅台酒1瓶”。我一查,这个平台就是前几年推出过“代挨老板骂”的那个平台,我觉得市场不能一味追求新奇、搞怪,还是应该让清明回归“记忆传承”的本质——毕竟先人真正需要的,不是元宇宙里的虚拟排场,而是真挚的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