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需求催生乱象 监管措施滞后于市场变化
2025/03/30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一批 人工智能 大模型技术 加速迭代,2025年 被业界 公认为 “智能体年”,AI技术 也逐渐成为 大家关注的焦点 。

厦门AI培训课程火热:线下课程受热捧 线上培训销量翻番

各行各业 也在加速布局 人工智能 大模型,如何跟上 这波浪潮?不少针对 AI使用 培训的课程 便应运而生, 越来越多人 想通过学习 AI知识 为自己“充电蓄能”。记者 走访发现, 我市 不少企业、机构等 都开设了 AI 夜校课程、推出 AI 培训网课,掀起一波 AI学习热潮,也布局 教育 新赛道。

近日,在海沧团区委开办的“青年夜校”公益学堂上,首期开设的“ AI写作之总结材料 ”课程,赢得许多学员好评上,40多名学员带着电脑、平板等设备准时进入教室学习,老师从不同AI工具软件的算法机制、大模型关键词投喂等内容讲起,带着学员 现场 演示操作并答疑解惑。

“青年夜校” 学员 李玉:老师的关键词投喂让我们更加精准,特别对于我们医学专业来说,其实DeepSeek和我们可以达到一个很好的融合,我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记忆投喂给DeepSeek,让它提供一个方案,然后,另外一个DeepSeek,可以给我们展示归纳一些新知识,进行一个整合,可以让我们的专业更加增强,从而更好地服务群众。

负责人介绍, AI写作系列课程是应学员们线上投票 高票通过 开设的,首期围绕总结材料、发言稿、信息通讯稿、活动策划方案等常见的办公写作内容开展4节课程,课程信息一发布就被报满。

海沧团区委副书记 莫承榕: 我们这一期的课程结束以后,我们在最后一期会开展一个学员的互动跟交流,根据学员的需求以及再征集摸排,在AI的领域上尽可能全方位多维度地满足青年的需求。

这几年,人工智能技术持续出圈,融入各行各业,嗅到这一商机,便在课程设计上推出人工智能剪辑师、AI商业设计师等8套核心课程,课程主要面向20至40岁的年轻群体,以大学生和职场人士居多。

鲸海拾贝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创始人 李艮基:DeepSeek一出现,我们的销量相对于去年增长了大概200%至300%。 课程我们卖了有个大几千份接近1万份。

AI培训课程火热催生乱象

然而,AI培训课程的 火热 也催生了 不少乱象,记者 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 在售的 各类AI培训课程,品质 落差较大,其中,各大 网络平台 推出的AI网课 尤为典型,不少AI网课 暗藏着 营销话术 陷阱,内容 也涉及 打擦边球、虚假承诺 等乱象,具体来看报道。

偷偷告诉你 90%的人根本就不会用DeepSeek,点赞前100名,领取DeepSeek的搞钱秘籍。

如何用DeepSeek实现月入过万,我已经整理在小程序资料里面了。

网课销售火爆 课程质量良莠不齐

在一些自媒体平台,记者随手就能刷到各式各样推销DeepSeek使用教程的短视频。在购物网站上,这样的课程售价从几十元、上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其中,这门标价14.99元的DeepSeek相关课程,已售出超过4000件,累计销售额6万多元。那么,面对这样的课程,消费者会心动吗?

受访者:我感觉买课的人更多的是想,就是有一种想赶时代风口的那种,说不定对我帮助挺大,可能是这样一种心态。

而在各网络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购买的声称能迅速“搞钱”的AI网课,实际内容却只有教你如何下载软件、注册账号等基础操作。所谓的技巧大全,不仅内容错误百出,而且很多都是从网上其他免费资源中抄袭拼凑的。

消费者:(AI网课)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跟我自己在其他平台上,能够免费得到的东西,几乎相差无二,它只不过就是把其他平台的东西,综合了一下。

销售有“话术”套路 交易也暗藏风险

还有消费者投诉,自己购买的AI特训营课程,讲师“一直照着电脑的话术讲”,“每节课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说没用的东西”。此外,还有一些卖课机构在推销时承诺培训上手以后可以帮助学员“接单变现”、进而诱导消费者下单,其中一部分还会引导消费者从第三方网络平台,转到其他渠道付费购课,增加交易风险。

律师 刘赛:(套路一般有)制造焦虑,名师招牌,还有变现诱惑等方式,通过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购买课程。

消费者维权成本高 退费难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AI课程”相关投诉已经超过4000条。投诉内容中,课程交付内容差、虚假宣传、维权困难占了绝大多数。一些消费者表示,自己在购买课程前,难以全面了解课程内容的真实性和质量,商家还利用格式合同设置苛刻的退费条件,导致自己事后举证困难。其次,消费者需承担证明商家存在虚假宣传、欺诈或违约行为的举证责任,但课程内容的知识属性导致其难以量化评估,监管部门在认定其是否构成虚假宣传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因此维权进展缓慢。

对此,律师建议,网络平台方要对卖课机构和个人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

律师 刘赛:看执照 看口碑,还要看师资力量。通过这三点来审查了解培训机构所出售的课程。第二个方向就是通过免费的试听(来判断)。

新闻观察:需求催生乱象 监管措施滞后于市场变化

可以看到大家现在对AI培训课程的学习热情很高,但是刚才新闻中我们也看到了,课程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尤其一些网课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一现象,您有什么观察?

需求催生乱象 监管措施滞后于市场变化

AI培训课程的热度,我觉得反应了大家对相关领域的需求强度。单看就业这个领域,AI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技术型和开发型人才的需求,企业纷纷寻求能够将大模型接入现有业务板块中的人才,以助力产业转型升级。随着企业智能化进程的深入,对这些技术人才的需求应该会有长期上涨的趋势。

但是,刚才新闻中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的培训乱象。我觉得主要暴露出的是:新知识付费领域缺乏统一的自律标准和规范,导致一些机构和个人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忽视课程质量和消费者权益。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监管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它实际上是技术红利期市场失序的一个缩影。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阻碍了新技术的正常普及进程。那么,AI培训的种种乱象该如何加以规范、治理?

建议设立课程质量认证体系

首先,我觉得今后可以由权威机构或行业协会主导设立课程质量认证体系,这一体系应与技术机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详尽的AI课程分类标准,比如基础操作类与行业应用类等,并要求每门课程清晰标注其适用人群、知识深度及数据来源。通过这样的认证流程,可以对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进行全面评估,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明确的选择高质量课程的参考基准。从事AI培训的市场主体需持有营业执照,若涉及颁发结业证书或学历教育,则需取得《办学许可证》。授课人员若宣称“AI专家”或“行业导师”,需提供相关职业资质或学术背景证明,否则就涉及虚假宣传或者虚假承诺。

规范市场秩序 发布典型案例供参考

另外,在实际操作中,针对市场上频现的如“AI变现”“零门槛月入过万”等夸大宣传语,我觉得司法解释应明确其适用条件,并要求宣传方提供可核实的依据,否则可直接视为虚假宣传。市场监管部门在执行任务时,应将这些情况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并发布典型案例作为执法参考,以确保市场秩序的公正与规范。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