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莫让技术创新沦为欺诈帮凶
2025/03/29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如今,网购已经相当普遍了,商务部电子商务司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网上零售额达到了惊人的14万亿元人民币,相较于2023年同期增长了7.4%。然而,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网购时遭遇到的“货不对版”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不仅有“加美颜滤镜”的带货短视频、过度美化的种草笔记,随着AI技术的日新月异,AI合成的假商品图更是层出不穷,成为电商行业的“痼疾”。

终结虚假“照骗”套路?淘宝启动并倡议全行业共同治理AI假图

为了遏制这种现象的无序发展,前天,淘天集团发文称,将在淘宝全平台启动“AI假图治理”,严厉打击“利用AI假图欺骗消费者、侵害原创品牌商家”的违规行为。

还是要下载点淘宝网购的资料画面结合采集

近年来,不时能在电商平台的商品页上看到类似图片——乍一看,挺好看,但再一看,总觉哪不对劲,有一种说不出的违和感。许多商品图里的模特,虽然穿着不同衣服,却能做到从神情到姿势分毫不差。如果你经常在网购时看到这些不对劲的商品图,那么不必怀疑,你遇到AI假图了,也就是利用AI等技术合成方式,呈现显著失真的与实际不符的商品信息效果图。在社交平台上,不少消费者纷纷抱怨:根本无法通过图片看出实物是什么样。还有许多网友纷纷在网上晒出了“货不对版”的对比图。

针对这些在淘宝平台日益泛滥的AI假图,3月27日,淘天集团发文:淘宝正式全平台启动AI假图治理。淘宝规定:商品图片应以商品实拍图作为核心的效果体现,修饰行为应当适度,避免失真。严禁利用AI等技术合成方式,呈现显著失真的与实际不符的商品信息效果图。据淘宝公众号消息,淘宝对AI假图的认定,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商品品质失真或款式不符。如:利用AI等技术导致材质表现失真、纹理褶皱模糊、商品款式不相符。商品效果失真或夸大效果展示。如:利用AI等技术过度美化导致不能展示商品真实效果,如呈现动漫感、面部磨皮过度等。场景失真或不存在场景,进而导致商品展示失真,包括利用AI等技术产出畸形人体、违反物理规律的图片。图片质量差,进而导致商品展示失真,包括利用AI等技术产出抠图白边、贴图感明显的图片。

同时,淘宝还向全行业发出倡议:规范使用AI生成图片,保障商品信息真实,一起加入对AI假图的全面治理。

终结虚假“照骗”套路?AI生成内容迎新规范 四部门联合推动行业自律

除了淘宝启动和倡议全行业共同治理AI假图,其实“国家队”早已“出手”。3月14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读:拾)办法》,从源头治理AI作假。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生成合成的内容: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在互联网上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生成合成内容的滥用也引发了传播虚假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新出台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读:拾)办法》提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包括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显式标识是指在生成合成内容或者交互场景界面中添加的,以文字、声音、图形等方式呈现并可以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隐式标识是指采取技术措施在生成合成内容文件数据中添加的,不易被用户明显感知到的标识。

北京市京师(南宁)律师事务所律师 刘永君:该办法明确规定了,服务提供者,传播平台以及应用程序分发平台等主体。应当承担有关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服务提供者对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传播平台应当对生成合成内容,添加标识要进行核验。

《标识办法》作为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标识的具体实施规范,重点解决“哪些是生成的”“谁生成的”“从哪里生成的”等问题,推动由生成到传播各环节的全流程安全管理。据了解,基于标识技术实施的复杂程度、试点试行的实践经验,设定《标识办法》和配套强制性国家标准有6个月左右的施行过渡期,《标识办法》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

新闻观察:莫让技术创新沦为欺诈帮凶

今天来到演播厅的观察员是孙茜。刚才的新闻里我们看到,AI生成完美的商品图,成为电商欺诈的利器,现在淘宝率先打响治理第一枪,但这场战役的胜利绝不能仅靠一家平台孤军奋战。假图泛滥的背后,是技术滥用对商业诚信根基的侵蚀,更是对全行业协同治理能力的考验,你觉得该如何构建全行业共治防线,让AI真正成为提升消费体验的帮手?

莫让技术创新沦为欺诈帮凶

目前,AI绘图和视频生成技术以惊人速度在发展、升级,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已经是“眼见未必为实”的时代,从电商平台的商品展示,到社交媒体的视频内容,过度美化的图像悄然泛滥,甚至出现了完全虚构的商品宣传。此前第三方机构调研显示,有超过60%消费者因“图片与实物不符”选择退货,直接造成平台售后成本增高,劣质商家却通过快速换图、跨平台流窜逃避追责;同时,这样的情况也对原创设计商家造成侵害,也许花几个月设计的图,却被不良商家10分钟用AI生成同样的版本。因此AI假图已经成为全行业公敌。

AI假图治理需全行业亮剑

因此,治理AI假图绝对不是某一家平台的事,更需要打破行业壁垒,首先平台应该对不良商家建立跨平台盗图联合追溯机制,比如对恶意盗图或用AI作假的商家实施多平台联合封禁,切断他流窜的空间。同时用魔法打败魔法,既然可以用AI作假,是不是也可以用AI打假;另外,在电商的相关法律法规上面,我觉得也应当尽快加入AI生成内容方面的约束,比如对“AI虚假宣传”“AI生成假图”等设定量化处罚标准;消费者也更应该擦亮双眼,不要光看图片好看就盲目下单,更多看看商品的细节、看看买家的评价和买家秀,多方协同,才能确保技术创新真正成为提高消费体验的工具,而非是欺诈的工具。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