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央视《博鳌听潮》报道厦视新闻主播樊维从制证员到新闻官,和博鳌亚洲论坛共成长。详细报道如下:
从博鳌亚洲论坛成立之初,发展到现在的二十多年间,规模和影响力都在不断的扩大,也影响了很多人。樊维是博鳌亚洲论坛的一名志愿者,他也已经连续六年以志愿者的身份去参会,从最初的制证员到现在的新闻官,樊维跟随着博鳌亚洲论坛一起成长。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 樊维:今天上午(这场)特别火,估计里面都是人。才九点四十四(分)已经好多记者。
作为新闻官,樊维的工作是组织嘉宾和媒体的集体采访。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 樊维:因为每一年,针对这些热门嘉宾的采访申请,都非常非常多,这些嘉宾是肯定不能完全接受采访的。所以媒体群访对于他们来说,或者对于记者来说,双方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今天这场集体采访的嘉宾是一位研究中美关系的美国学者。原本一场活动的媒体限额只有二十五家,但是现场却挤满了中外记者。采访时间只有一个小时,记者们都把手举得高高地,争取提问机会。一带一路、人工智能,中外记者们抛出的问题聚焦前沿热点,原计划一个小时的活动,拖延了十五分钟才结束,意犹未尽的记者们依然紧紧围着嘉宾追采。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 樊维:(今天这场你感觉(记者)问题怎么样?)就是这样的表情,就是太惊讶。很多问题都很尖锐嘛,也很热烈。比如说AI啊、DeepSeek啊,刚刚那个记者问的时候,大家哄堂大笑。然后杰佛瑞教授就说我也用啊,DeepSeek我也经常用它来办公,我觉得它很方便,就真的是有沟通到最前沿的一些领域。如果您想关注今年哪些热点,来博鳌看就对了。
今年的论坛,像这样的集体采访,一共安排了十七场,樊维负责主持其中的七场。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 樊维:(我们非常想要问一些问题,如果有机会你看到我的话,可不可以提前一点(叫到我)。)就(现场)比较热闹。(我懂我懂)去早一点,下午见。
从二月份开始,樊维和同事们就通过邮件收集媒体提问,一共收集了五百多份申请。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 樊维:三点到三点五十,摄像、速记,还有什么?同传。
第二场集体采访,嘉宾因为日程问题,要求提前半小时进行,樊维赶紧和同事们重新对接工作。樊维告诉我们,从学生时代,他就在博鳌亚洲论坛做志愿者。现在他已经工作了,还是特意跟单位申请继续来做志愿服务。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 樊维:很难有机会那么密集的,所有的大咖齐聚一堂,共同来探讨一些热点的问题。每一次听下来,我都觉得说特别过瘾。
六年志愿服务,樊维都是负责对接媒体采访。对于博鳌亚洲论坛的变化,他也有自己的观察。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 樊维:我就发现,好像外国媒体对于中国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提问就很具体。他就说中国的某家企业未来会不会在他们国家设厂?(感觉)中国的一举一动,可能会真真切切影响到他们国家未来的发展。
俄罗斯记者 巴利茨基亚历山大:我们来到这里,是因为博鳌亚洲论坛是很有价值的交流平台。其意义不仅关乎中国,更辐射到整个亚洲。
博鳌亚洲论坛新闻官 樊维: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守护好这样一个增进共识的环境,让大家喜欢来博鳌交流,能够在这个论坛当中增进彼此的了解,拉近彼此的距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