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接入DeepSeek
最近,DeepSeek热潮可以说席卷各个领域,广大企业、厂商,甚至是政府机构都纷纷接入或部署DeepSeek,拥抱AI技术带来的智能与便利,我们栏目此前也对此进行过报道。最近,这股风也吹到了高等教育领域。新学期伊始,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纷纷宣布开展DeepSeek实践应用。高校接入DeepSeek,将给师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一起来看。
武汉大学:DeepSeek表现亮眼 师生解锁新体验
近日,武汉大学宣布上线DeepSeek系列模型,其中不仅有中型规模模型、大规模模型,还有足以胜任深度推理任务的“满血版”模型,能够处理复杂数学题、编程、长文本分析等高难度任务。
武汉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夏正伟:我身后的大屏幕,就是我们目前武汉大学智能体平台的一个测试界面,我们在这个平台上架了DeepSeek的多个不同版本的大模型,也构建了多个实用的智能体。
夏正伟介绍,在教学与科研等方面,DeepSeek模型表现亮眼。学生借助它优化论文、查询资料,提升学习效率;教师利用其辅助备课、分析科研数据,工作更加高效。在多重优化下,DeepSeek大模型的推理效率较传统模型提升3倍,显存占用降低至同规模模型的15,降低了大模型的应用成本。
武汉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夏正伟:上线几天就有一万五千多师生,很积极地去体验我们DeepSeek智能体的服务,像学生可以在预习的时候,可以通过DeepSeek查找更多的知识点,提高预习的效率,老师也可以通过DeepSeek来进行教案的准备,来提高备课的效率,在科研等方面,它也有很多实际应用的场景。
武汉大学学生 勒文瑄:最大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就是非常便捷非常迅速,不管是学习研究还是论文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 何秀玲:这是我们学校自主研发的以大模型为基座的小雅智能教学平台,先后接入了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多个大语言模型。
华中师范大学: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 提升科研效率
据介绍,华中师范大学很早便开始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应用,并于近期上线“DeepSeek-R1满血版AI服务”。该服务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表现出色,可轻松应对复杂科研数据分析、文案创作、图像处理等任务。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 敬智斌:正在写毕业设计,然后用它去查询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也帮助我去解读了很多的代码。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吴绍靖:DeepSeek等大模型的应用将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教学方面,大模型将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实现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提供有力支撑;科研方面,大模型将促进科研范式转变,提升科研效率,缩短成果研发时间;服务方面,大模型将重构业务流程,推动校务服务智能化精准化转型,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多所高校接入DeepSeek 专家:拥抱机遇 应对挑战
可以看出,DeepSeek带来的技术革新,助力高校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不过,专家提醒,技术狂飙突进的背后,暗流涌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专家指出,AI是把双刃剑,在充分利用同时,还需关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合规使用等问题。应做好私有化大模型的安全防护,避免数据泄漏、越权访问等问题;同时,引导师生遵循诚实、透明、负责任原则,遵守学术伦理规范,避免误用、滥用带来的科研诚信风险。武汉大学在上线DeepSeek系列模型的同时,一并发布了模型服务使用协议,对合规使用提出规范要求。
武汉大学信息中心副主任 夏正伟:其实它在文本生成,在论文润色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而这方面也是各个高校所重点需要防范的,据我了解我们很多学校也引入了论文检测系统,它本身也具备AI查重、抄袭检测的一些能力,所以我们在平台上线之初,也一并发布了我们的服务使用协议,引导用户合理客观地去使用我们的这个服务,充分发挥它最大的合理的价值。
专家指出,人机协同是大势所趋,但是也必须警惕对AI产生过度依赖,应当将AI定位为“认知增强工具”,而非替代品。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吴绍靖:我们在使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警惕其滥用产生的数据造假、信息茧房、认知依赖等问题,我们要通过技术管控,制度规范和宣传教育,引导用户正确地使用人工智能,不断提升师生的素质素养。
专家表示,多所高校接入DeepSeek,不仅是教育领域的创新突破,更是AI技术广泛应用的缩影。这一趋势也推动AI技术赋能更多的行业,释放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武汉大学学生 勒文瑄:我觉得未来它肯定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不管是使用发明,还是利用它完成更多更高难(度)的工作,我觉得这都是指日可待的。
华中师范大学学生 敬智斌:只要能够合。
新闻观察:DeepSeek为教育结构性难题提供创新解法
DeepSeek可以说是当下人工智能领域的热词了,当高校接入DeepSeek,如何用好这把“双刃剑”?你怎么看。
DeepSeek为教育结构性难题提供创新解法
这个春季学期与往年不太一样,不少学校选择积极拥抱AI。标志性工程,就是将DeepSeek人工智能大模型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系统。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自然语言处理能力, DeepSeek不仅“脑子快”,还擅长“个性化发挥”,很多高校师生都直呼“DeepSeek真是太懂了!”从刚才新闻案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面对优质资源不均衡、个性化教学不足、教师负担过重等结构性难题,DeepSeek的接入,正在为这些痛点提供创新解法。
人工智能是“双刃剑” 扬长避短赋能教育转型
但是,如何平衡其工具属性与人类主体性,也成为当下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比如网上就有专家认为,AI技术的应用,有弱化学生思考、判断能力的风险;还有人认为,在效率层面,AI的信息处理速度远超人脑,但在创新维度,人类独有的联想、价值判断等能力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借助AI技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也就是如何既充分利用它的长处,又能规避它的不利因素。比如当DeepSeek秒解那些数学题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教师的价值和作用是否应该转向培养孩子“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又该如何培养?
我想,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转型,这是我们面临的时代课题,这需要教育部门从顶层设计到人才培养,再到教学实践,一步步实现系统性变革。我们希望当DeepSeek成为“教育新基建”时,它既非简单的“机器换人”,也非盲目的“技术至上”,而是建构有温度的“人机共生模式”,能够充分释放教学生产力,促成“人工智能+”的教育新生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