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蜈蚣阁民俗,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蜈蚣阁”是这一民俗活动中非常有特色和看点的纸扎道具。在海沧东屿社区,有一位“90后”的年轻人叫李佳元,作为非遗传承人,他不仅用心钻研蜈蚣阁的制作技艺,还不断延伸传统纸扎技艺的边界,创作年轻人喜欢的作品,让非遗文化有了“青春活力”。
“蜈蚣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佳元:这张照片是我6岁时候坐蜈蚣阁的时候拍的一张照片,当时穿着一个粉色的武将的衣服,就记得一个很热,然后路走很远,然后还有印象就是我爷爷一直都会在蜈蚣阁的前面,因为他是管理蜈蚣阁的,你这样探头看就会看到他前面在走。
我叫李佳元,是蜈蚣阁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和传统纸扎技艺的非遗传承人。通常来讲大家都是打工人、上班族,我传承了非遗,它是一个技艺,我把它做好了,我在我们这群人里我会这项绝活,那我就觉得我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蜈蚣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佳元:我小时候是在我外公家长大的,因为我外公在做纸扎,我就会在旁边看,自己也会去动手做。很多我一看我就会,他们觉得这个怎么做,怎么那么难,看着我就觉得蛮简单的。可能我觉得简单,就是我的天赋吧。
“蜈蚣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佳元:我们大概活动的前一周就会开始做,做蜈蚣阁这个步骤就是搭架,然后搭架完之后就会装饰,我们装饰又分粗胚跟精装。然后做完了到活动那一天,就一节一节串在一起,就可以扛出去游行了,然后直接串起来形状就像蜈蚣,所以整体它才叫蜈蚣阁。
“蜈蚣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佳元:我们纸扎的师傅在海沧现在慢慢变少,其实我之前做纸扎的时候我是没做过蜈蚣阁的。我毕业了工作后,我们成立了海沧东屿蜈蚣阁文化传习中心,才开始又去了解蜈蚣阁更深的内涵,更深的一些技巧。我发现蜈蚣阁其实就是跟纸扎技艺是一样的,才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有一年海沧半程马拉松比赛,我们大家练个手,然后我们就做了3节出来。然后第二次就是海沧东屿蜈蚣阁研习基地成立,我们总共做了6节,当时就扛出去游行了。真正有在做其实也就是这两个而已,因为我们进香活动基本上动不动就是60节、70节,那我们团队总共前后就三个人来做,没办法做,所以我们还是会请别的手艺人来做蜈蚣阁。
“蜈蚣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佳元:我们上一代人包括我们上上代,他们接受的还是比较传统的东西,所以他们做的东西出来,大家会觉得这个东西它应该是这样子。到我们年轻人,我们会觉得这个不一定这样子,我就说怎么去改,我就开始尝试做模型。很多跟我们1比1的是不一样的,模型很多东西都要缩小,很多材料都要变小,然后就去找材料。不止蜈蚣阁模型,我想到就是怎么把它卡通化,通过这个形象我们来做一些延伸的产品,让大家能接受,看到蜈蚣阁是这样的。
我在做纸人,我们讲尪公仔的时候,以前我们纸扎有一句话叫顾前不顾尾,顾前不顾尾闽南话是这么讲。我怎么把它做手办形式的,前后我都顾,把它称之为“纸做的手办”。
其实现在我在改进的时候,我发现还是功底不够深厚,所以我又会回去看人家传统的怎么去做。等于说我用传统的技艺来巩固我自己,我再创新一些年轻人比较喜欢的形式出来,我们很多非遗的项目都是这样子,怎么让它“活”起来和“火”起来。
“蜈蚣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佳元:我现在是在做活动策划,很多人问我,包括我有时候也问他们说,我们在做非遗,我们工作都那么忙,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做这些东西?大家都说都是情怀,他们给我的答案是“都是情怀”这四个字。我说,对,都是情怀。我在做完每个作品之后,我就觉得蛮有成就感的,可能如果我在别的地方做别的事情,也有这种体验,但是我现在在做这个了,那我就是说把它做好。其实我很早之前有听到一句话,只有你成就了它才会成就你,我就把这个东西做好,它就会反馈给我好的东西。
“蜈蚣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佳元:今天主要就是给小朋友们穿衣服,跟戴一些发饰。
海沧东屿社区居民 郑小红:就跟我们小时候是一样的,我们小时候都是有坐过的,然后长大以后就帮他们弄。
“蜈蚣阁制作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统纸扎技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李佳元:小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想法说什么,唯一的就是好玩。我们大家都有小孩之后,我们就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孩子一定要坐蜈蚣阁。我们坐了让孩子坐孙子坐,一样也算一个传承。
我外公他是纸扎师傅,我爷爷是管理蜈蚣阁的,所以我两边都沾上,接他们的棒,应该这么说。从他们手上接过这个东西,我不知道以后接我棒的人是谁,或者有没有人接我的棒,但是我觉得我接过来那我就得把它们做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