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以全力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重新修缮、活化一批历史建筑,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形成具有厦门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机制,推动城市文脉延续,让文物古迹焕发新生。
同安是厦门文化发源地,现存的文物古迹占据厦门“半壁江山”。南宋大儒朱熹在同安为官的四年多时间里,积淀了丰硕的朱子理学、闽学研究成果。
同安文公书院开启新文化使命
因为朱熹,同安留下了两座书院,坐落于厦门同安大轮山南麓的文公书院就是其中之一,现存有明朝成化年间雕刻的朱熹半身石刻等珍贵文物。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团委书记 陈淑仪:根据《同安县志》的记载,它是要追溯到元代,当时的同安县令因为对朱熹宋代大儒的崇仰,所以建立文公书院。它是做两个功用,一个就是学堂,还原当时朱熹讲学的模样,还有一个其实是对朱熹本人的纪念。
在大轮山脚下,百年名校同安一中与文公书院遥相呼应。为了做好活化利用,学校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文公书院的内部展陈进行提升,将这里打造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基地,同时还通过打造朱子文化之路、培养文公书院青年讲解队等方式,进一步延续朱熹“兴贤育才”的思想。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团委书记 陈淑仪:活化的意义不在于建筑而已,而在文化的挖掘,在后续让大家能够理解和传承。沿途我们也把朱熹为大家所周知的诗人的身份,做了文公诗壁的打造。像初中来这边研学,高中开始进入专题式的学习,尝试做课题式的研究。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学生 张治兴:朱熹有很多精神我觉得很好的,比如说他学术严谨。文公书院,它不仅仅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种见证,同时也是同安文脉千年以来的一种象征。我们参与这种保护活动,可以促使这种传统文化更好更长久地宣扬传承下去。
百年侨宅“我素庐”焕新 成为翔安首个区级华侨馆
在侨乡澳头,一些承载历史记忆的侨宅,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1934年,新加坡华侨蒋骥甫归国后,建造了一栋“我素庐”,这里不仅是海外游子寄托乡愁的情感纽带,更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
翔安区金海街道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蒋永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觉民小学就搬到了我素庐,继续办学。我们这里成了闽西南地下党交通站,它主要就是负责承担我们澳头沿海片区的联络、情报传递、收集等等的功能,也开展地下活动,执行党的一些政策,也积极配合掩护了大批地下党,从敌占区疏散到同安大后方。
去年5月,相关单位按照修旧如旧的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原有风貌,并将修缮后的“我素庐”打造翔安首个区级华侨馆,围绕“翔安华侨的出洋与回归”这一主题,精心策划四大展区,通过丰富的文献、实物以及互动体验等形式,生动地讲述着华侨们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和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
翔安区金海街道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蒋永泰:收集了翔安区范围内一些华侨的文物,成为翔安区向海内外市民、游客展示华侨历史文物的窗口,也是讲好翔安华侨故事,弘扬嘉庚精神的文史馆,对促进我们海外联谊交流是很有意义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