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20万元进央企?求职诈骗治理需廓清“门道迷思”
2025/02/22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

一份看似正规的劳动合同缘何成为诈骗工具?从希望到绝望,数百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梦被击碎……这是一场持续近三年的特大诈骗案件,400多名大学毕业生受骗,财产损失共计8000多万元,截至案发时,仍有不少人在等待那个遥遥无期的“工作”。

初看到这条新闻,不免有点眼熟。只要留心近年来的种种诈骗案例,不难发现,类似的套路并不鲜见。就在前不久,也有一家名为“菜鸟无忧”的企业以帮求职者推荐进国企央企、优先录取等名义,骗取求职者上万元甚至数万元不等的费用,把不少人坑得不轻。

这些骗局何以屡屡得逞,又何以生命力如此顽强?是骗子的骗术太高明吗?并不是。尽管这些年就业诈骗陷阱技法层出不穷、花样一再翻新,可基本的套路都差不多。就拿本案来说,诈骗团伙先是注册了一家培训公司,发布付费“内推”消息、声称自己有内部资源,随后大量伪造实习、求职、代理合同,给受害人办理所谓的“岗前实习”,画出前景无限美好的大饼。仔细想来,这些元素加起来并不让人陌生,无非就是狐假虎威假借权力的“影子”,用他们口中的门道和关系来唬人。

是上当受骗的人太傻太天真了吗?他们自己或许并不这样认为,反而觉得自己“聪明得很”。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招考,还是国企央企的招聘,都有着一套严格的流程,相关信息也都在官方渠道公开发布。但就是有一些人鬼迷心窍,宁愿对骗子的骗术深信不疑,也不愿意动手去查查真实信息,想来要么是苦于就业压力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要么是心里头有某种“门道迷信”在作祟,显然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一些人之所以乖乖掏钱、成为骗子的猎物,是因为他们相信:找工作是有门路、有运作空间的,只要找到某些“有能量”的人,也是可以动用权力和关系助其心想事成、攀上“青云梯”的。在他们眼中,如果真的能花一笔不低的费用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笔买卖“并不亏”。也正是这种存在于个别人士心中的“门道迷思”,为此类骗局提供了生长土壤。

因此,要根治这种骗术,仅靠加强打击力度、抬高违法成本、加强监管之类的举措,恐怕只是治标不治本。说到底,此类诈骗手段之所以风行一时乃至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仍有人心中奉行着权力和关系开道的观念,总想着靠关系、走门道就能拿到理想工作的“入场券”。而这种病根一日不除,各种花样翻新的骗局只会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难以彻底剿灭。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