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才支撑。当前,我市正坚定不移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按照“待遇最优厚、政策最精准、落实最有效”的要求,努力营造引才聚才良好生态,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精准有效集聚人才。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170万人,高层次人才近2万人,人才密度居副省级城市前三。
就在本月初,2025年版的厦门市高层次人才评价认定标准正式出炉,新标准优化了评价认定条款,更加关注青年创新人才的引进。去年,我市高层次人才“双百计划”首次设置创新团队项目,13个申报团队中博士学历占比近七成、平均年龄约37岁。为了加大对“双百计划”创新团队的支持,新版标准将“双百计划”创新团队负责人纳入B类人才认定范围,将“双百计划”团队核心成员纳入C类认定范围。海辰储能电池研究院院长郑建明领衔的“双百计划”创新团队,主要从事大容量储能电池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落地工作。根据之前的标准,团队的部分核心成员没法申请高层次人才。这次新标准出台后,他们计划为团队的核心成员申请C类人才。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池研究院院长 郑建明:团队成员可以享受更多更好政策支持,有利于企业成建制引进不同技术专长的国际化人才加盟。从单个人才的引进到多种类互补型人才的集聚,形成技术协同创新,更好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为了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支持,新标准认定条款与企业研发投入、综合贡献、人才薪酬等相挂钩,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企业以及上年度纳税1亿元以上企业,可推荐认定市高层次人才的名额放宽至10人,更大力度支持科技型制造业企业和纳税大户高薪引才。
厦门万泰沧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世成:我们的领域跨度也好几个,有疫苗、诊断和仪器,所以这个数量增加 对我们人才的集聚是直接起明显带动作用的。对我们战略新兴产业这些重点人才领域它会增加,引入的人才越多,整个产业集群也会集聚起来。
从2013年启动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到2022年升级为“群鹭兴厦”人才计划,截至去年底,已累计支持2.65万名人才,其中领军人才达到4700名,全市90%以上高层次人才分布在软件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为厦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支撑。
“群鹭兴厦”人才计划(3.0版)出炉
当前,我市持续优化升级“群鹭兴厦”人才计划(3.0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到2030年底,全市将引进和培养5000名左右急需紧缺行业领军人才和核心骨干人才。优化调整电子信息人才项目,将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行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新增新能源新材料人才专项,大力引进新一代动力电池、新型储能等优势领域核心人才,前瞻布局氢能、钙钛矿等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同时,3.0版“群鹭兴厦”人才计划更加突出向用人主体授权,赋予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等人才自主评荐权,激发企业引才用才的积极性。
广纳贤才 保障措施持续优化升级
广纳人才,我市在服务保障措施上持续发力。去年下半年全新升级的“人才生态十二条”,在原“留厦六条”的基础上,新增出入境和通关便利、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社会荣誉等服务举措。政策实施一年以来,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次,发放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2.7亿元,购房补贴1.05亿元,租房补贴688.8万元。创新大学生“一张床免费住宿”享12个月免费,保障服务4102人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