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来聊聊老年人吃饭的话题。随着老龄化进程日趋加快,老年助餐服务成为市民普遍关心的民生需求。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探索老年助餐服务模式,为困难老年人就餐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体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目前,全市已建设长者餐厅487家,其中长者食堂63家,助餐点424家,实现全市所有镇街长者食堂100%全覆盖。
厦门已建设长者餐厅487家 刷脸即可享补助
临近中午,记者走进位于湖里区湖里街道的后浦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工作人员正忙着打包饭菜,准备为无法出门、通过社区助老员点餐的老人们送饭。十一点多,不少老人来到这里准备吃午餐。记者看到,照料中心配备了智能化设备,为经常来这里吃饭的“老主顾”们建好个人档案,他们每天只需要刷脸,就能直接享受补助结算餐费,在近20样丰富的菜品中挑选自己喜欢的菜肴。
市民 黄女士:我们自己外面吃。不用去女儿那边吃,他们上班也没时间。12块钱一个人,很方便很实惠还可以,有鱼、还有菜花、高丽菜、猪血、蛋,很多。这样政府有补贴,不然不够。
市民 陆女士:在这边很干净,对老人很照顾,家里都不要做饭我们老人家做饭很麻烦。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厦门常住人口532.78万人,户籍人口302万人,其中户籍老年人47.2万人,老龄化率达15.62%。根据民政部门预测,未来十年,我市预计每年将新增老年人3到3.6万人。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更好解决老年人用餐需求,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建设长者餐厅487家,其中长者食堂63家,助餐点424家,实现全市所有镇街长者食堂100%全覆盖。
出台老年助餐补助管理办法 在全省首推普惠助餐
去年十一月,市民政局还联合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出台《厦门市老年助餐补助管理办法》,在制度层面上对老年助餐补助进行了规范,并对其中的补助对象、补助标准、拨付程序、管理分工等内容进行了明确。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 白锦焜:原来在(老年)助餐上,大部分我们从民政的角度,从政府角度主要是在低保特困、低收入这块来做,从普惠推行政策来说,厦门在全省是首个。我们把点位分布让各区按照老年人员的热力分布图,要求他们布好点位,同时在补助上面,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只要有到我们点位吃饭,就可以刷脸补助,每人每天三块钱。
把老年人“食”事办实:市场化运营 让长者食堂长久“留香”
近年来,厦门长者助餐体系持续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群体“吃饭难”问题。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些长者食堂依旧面临着供需不匹配、持续发展难等问题。如何让长者食堂长久“留香”,食堂经营者们也想了不少办法,我们继续来看。
市场化运营 让长者食堂长久“留香”
老年餐利润微薄,就餐人群和时间相对固定,如何实现长效运营,对长者食堂来说并不容易。后浦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保障老年群体就餐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客源”规模,推出针对外卖骑手的“益骑套餐”和普通市民的“惠邻套餐”。目前,这个长者食堂日均供餐量超200份,借助市场的力量帮助食堂实现持续经营。
湖里街道(后浦)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负责人 杨雅洁:我们这个本身项目是属于公建民营的一个项目,所以政府在房租上是给予了一定的减免,再通过我们共创共享共建的运营模式,有一些企业对我们有一些捐助,我们目前整体运营在收支这一块是平衡的。
在这家位于中华街道的长者食堂里,土豆炖肉、清炒西蓝花、咕噜肉...可口的饭菜和实惠的价格,让食堂顾客盈门。
市民 曹女士:住在这边附近,政府也很好给我们补贴,吃一餐还补贴三块钱饭也不用钱,汤也不用钱。这样比较方便一点,卫生会比较好一点,很多老人都很喜欢。
目前,这家长者食堂每天都会准备10多种菜品供顾客选择,并采用“自选称重计费”的收费方式。食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食堂位于中山路附近,不少游客和社区居民也会来店里品尝厦门特色小吃,这样一来既能引流摊薄成本反哺老年用餐,又能保障食堂的持久运营。
中华街道社区食堂负责人 郑金程:比如说厦门就有沙茶面,清汤面之类的面食,去满足老人家需求,厦门是一个外来人口比较多的地方,还要加些饺子这些东西配套,我们现在是每天都会换一两道菜品。
2026年底我市社区将实现助餐点全覆盖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2024年,我市长者餐厅总供餐量约275万人次,各区财政在老年助餐方面的投入近2000万元。接下来,我市还将积极推动养老助餐体系建设,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长者食堂可持续经营。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 白锦焜:把我们首先兜底保障的必须要保障好,其次逐步根据本地区的财力逐步推开,逐步扩大范围。基本上就到今年下半年,我们基本上每个社区都要有助餐点,到2026年年底全覆盖,所有社区全部覆盖都要有助餐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