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仔花,是闽南地区流传已久的一种簪花习俗。它由闽南女性的巧手制作,妆点在她们的发髻上,陪伴着她们走过一生。“洪厝的姑娘会做花”,在厦门翔安区洪厝社区,至今保存着传统、浓厚的春仔花习俗。今天的《浪花》,我们去认识一位做花姑娘洪晓瑜,看看这项流传数百年的非遗技艺,如何在她的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春仔花”翔安区非遗传承人 洪晓瑜:我们闽南话叫“年年剩”,就是年年富余。然后从这个“剩”发展起来的,叫做“春仔花”。春仔花就象征年年有余。洪厝的姑娘擅长做花是在周边非常出名的。我们这边有流传一句话,有吃饭没吃饭 插一朵花便娇俏,意思就是说你今天不管有没有吃饭戴朵花的话,显得人娇俏精神。
春仔花是闽南地区都有,但是对于洪厝来讲是有不一样的情怀,因为我们是从(明朝先祖)洪朝选那时候就一直传承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断层。
以前的话洪厝的妇女每天早上起来梳完头,做完发簪以后都会簪上春仔花。重要的节日,如果家里面摆有贡品的话,上面也都会插着春仔花。
“春仔花”翔安区非遗传承人 洪晓瑜:就贴补家用 以前嘛,像我妈妈她们这一辈人就是闲不下来,已经做习惯了 几十年了,然后只要有空她就坐下来做花。
其实最早春仔花的材料是来源于生活,卡纸、铁线、铜丝线,还有棉线、毛线这一类,它主要是以缠绕为主,但是也融合了挑金、挑绒、捻、转这些手法。花型的话,主要它就是以石榴、百合还有梅花来组装为主。我们的春仔花可以说是伴随我们这边人的一生,小姑娘时期你就佩戴姑娘花,新娘子的时候就戴新娘花,成婚之后就可以戴很多种样式的春仔花,当了婆婆以后就可以戴婆婆花,然后样式的话也可以戴得更多一些。
婆婆花也是新娘花的进阶款,它就是会有挑绒,象征荣华的绒毛。然后还有一个开枝散叶,它就是有三片叶子。每一对花它都包含了每一种祝福在里面。像我小的时候看到我的姑婆,她就早上起来梳完发髻,戴上春仔花,然后再从院中摘一朵鲜花,再戴上,就是很精致的感觉,把日子过得很美好。有吃饭没吃饭,插一朵花真娇俏。把戴花看得比吃饭还重要,就证明说花在我们本地人心目中的一个地位。
“春仔花”翔安区非遗传承人 洪晓瑜:我从小就是在我外婆耳濡目染之下学起来的,按说我能卖出的花就从8岁开始。我收到的第一笔金额是两元钱,一直都记得。早几年的话,那时候咱们在本社区都能看得到春仔花,如果说出了翔安区或者去岛内那边的话,用的人比较少。我就想说把能重新入到大家的眼里面去,然后我就想说给它做一个改变。比如挂画、胸针这一类花型,颜色也有变化,材料也有变化,然后又刚好赶上了国潮,然后重新把这个花又进入到大家的视野里面了。
他们说名师出高徒。外婆他们那一代更多的是贴补生活,到我们这一代的话,我更多的是说把这一项非遗给它传承下来,像我还是很多童年的回忆,小伙伴跟家里人的一些回忆在里面。
还有一个我对外婆的情感,也像说传承了她的一些精神在里面,对生活保持热爱,做东西就是不一定要快,然后一定要做好每件事情,先做好当下。
我好像心情烦闷的时候我静下来,然后做一朵花做出来,天天看着那个花,我的心情都很愉悦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像我们做春仔花,我们手都要洗干净,然后要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来制作。我小的时候我外婆跟我说的,花是一定尽量不要放在凳子上,也不要用脚去跨它,保持着对它很尊重的那种感觉。
“春仔花”翔安区非遗传承人 洪晓瑜:元宵属于我们这边的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可能看得到很多我们这边的妇女头发上都戴有春仔花,我们这边的人看到戴春仔花都是笑容满面的,心里面肯定也是很欢喜的。
“春仔花”翔安区非遗传承人 洪晓瑜:它传承到现在很不容易,四五百年的历史了,我们对于春仔花更多是精神方面说,它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已经融合在人生里面了。
家族的一个传承的精神,节俭、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美的那种孜孜不倦的一种追求的态度。传承它已经不仅仅是觉得说它是一种责任,只是自然而然地觉得说,这个是应该我们自己很想要去追求的一种东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