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精准打击“职业闭店人” 给预付式消费堵漏
2025/02/11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前一天还在正常营业,第二天就大门紧闭;明明刚办了储值卡,没几天就人去楼空!近年来,有不少消费者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栏目也报道过多次。中国消费者协会最近发布了2024年消费维权投诉八大热点,“预付式消费纠纷多发”就是热点之一,其中的一类纠纷就是:经营者在不事先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突然关门停业、携款潜逃。

“职业闭店人”套路深:理发店关店跑路 “老板”名下竟有95家公司

其实在不少“倒闭、跑路”机构的背后,都有 “职业闭店人”在幕后操作。这些 “职业闭店人”专门为经营不善,尤其是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经营者,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后续的维权纠纷。 下面我们先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下。

理发店关店跑路 “老板”名下竟有95家公司

北京的牛女士在一家理发店办了卡,但是去年8月,这家理发店却突然人去楼空。

消费者 牛女士:来了之后就空了。(现在对方还能联系上吗?)联系不上,还剩将近2000块钱。

通过天眼查,记者注意到,这家北京云度护肤造型有限公司 将法定代表人和股东都更换成了一个叫做马某的人,而马某名下竟然有95家公司,其中16家公司已被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甚至还有很多家公司已经进行了简易注销。

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 李冉:这个马某涉及到其他很多家的股东或者是法定代表人,他本身就是一个“职业闭店人”,他本身没有任何的偿还能力。

北京查办“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 多家机构被罚

近年来,与牛女士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还有不少,“职业闭店人”参与预付式经营企业闭店逃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前段时间,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北京市公安局,通报了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经公安部门前期核查取证,发现北京“艺术伞”、“木艺艺术”2家艺术培训机构涉嫌职业闭店。接到移转线索后,市场监管部门立即立案调查。经查,北京超莱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等多家中介机构,通过招募“背债人”作为“挂名”法定代表人、递交虚假登记材料、隐瞒重要事实,为闭店企业代办取得公司变更登记。

北京朝阳区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大队六分队负责人 刘磊:他们每个主体承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有找职业背债人的,有帮助变更手续的。然后他们通过一系列操作,隐瞒了重要事实,还有大量的课时费。还有大量的学员的情况下 ,他们就变更了法定代表人,企业实际上它原来的投资人都撤出来了,这样等于他后面的债务就没有人来承担了。

执法人员介绍,“职业闭店人”一般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寻找目标企业,评估企业负债情况,按照负债总额收取一定比例佣金,以私下协商、秘密协议等方式操作,帮助面临经营困境的预付式经营企业变更法定代表人,转移资产、逃避债务,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职业闭店人 刘某:当时操作的时候,都在一个群里,拉在群里。我就等着他们办完,我收钱就行了。(给了你3万元的封口费,这个是怎么转账的呀?)闲鱼(网站),他们走的是闲鱼(网站)。最开始走的是淘宝(网站),(这个公司的变更,它新的“法定代表人”还有“股东”,一次是给多少钱?)一家是400元500元这样子。

在“艺术伞”系列案件中,张某等7名自然人充当了闭店链条中的“背债人”, “挂名”法人、股东,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虚假登记直接责任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市场监管部门还同步撤销了“艺术伞”、“木艺艺术”2家艺术培训机构的虚假变更登记事项,全链条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

《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施行:整治“职业闭店人”乱象

为了精准打击这些“职业闭店人”,国家层面也出手了。从昨天起,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出台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有不少规定,就是剑指“职业闭店人”。

《办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有证据证明申请人明显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股东、注册资本或者注销公司等方式,恶意转移财产、逃避债务或者规避行政处罚,可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司登记机关依法不予办理相关登记或者备案,已经办理的予以撤销。

专家表示,“职业闭店”常见的一种套路就是,“职业闭店人”通过多次委托办理变更登记,将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没有债务偿还能力的征信“白户”,让真正债务人得以“金蝉脱壳”,从而逃避债务。此次《办法》从企业登记管理的源头明确加强对相关行为的审核、把关,特别是明确已办理的一些变更操作也可予以撤销。这意味着,即便变更登记,原法定代表人、原股东的责任也是跑不掉的,这无疑是从源头上精准堵住恶意逃废债的空子。

此外,《办法》还针对办理虚假登记的中介机构做出了规定,明确了虚假登记直接责任人的处罚措施。(网页画面采集+包装划线,第二十六条)根据《办法》第二十六条,中介机构明知或者应当知道申请人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进行公司登记,仍接受委托代为办理,或者协助其进行虚假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没收违法所得,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中介机构以自己名义或者冒用他人名义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进行公司登记的,由公司登记机关按照《公司法》规定,对公司以及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从重处罚。

新闻观察:精准打击“职业闭店人” 给预付式消费堵漏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周国伟,国伟,您好!此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制定出台《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剑指“职业闭店人” ,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职业闭店人”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乱象,它的出现,我们首先可以有一个判断,那就是真正债务人肯定是具备一定的债务偿还能力的,否则就没必要花钱去请“职业闭店人”来帮忙变更登记,将企业法定代表人变更为无偿还能力的人,从而增加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有些债务人甚至就是有计划地恶意卷款跑路,这就更加恶劣了。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出场”,建立在滥用公司登记便利化手段基础上的“职业闭店”模式,实际已成为一种值得警惕的黑灰产业链,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是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冲击。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此次出台的《公司登记管理实施办法》,从企业登记管理的源头明确加强对相关行为的审核、把关,特别是明确已办理的一些变更操作也可予以撤销,无疑是致力于从源头精准堵住恶意逃废债的空子。同时,这也是向相关经营者和整个行业释放出更明确的信号:指望通过“职业闭店”等违规违法操作“金蝉脱壳”,已越来越行不通了,重视合规稳健经营,少一些投机心态,才是正道。

当然,彻底斩断“职业闭店人”的“黑手”,强化企业登记管理环节的堵漏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已经查出的乱象,更要强化对不良商家和“职业闭店人”的“一体”追责,有效提升相关违法操作的成本。有法律人士就指出,“职业闭店人”情节严重者可能构成诈骗罪,因此可能需承担刑事责任。当事前堵漏和事后追责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铲除相关黑产的土壤,最大程度遏制相关违法行为的侥幸心理。

《实施办法》对“职业闭店人”及时给予专门规制,体现了法律和制度层面对于市场乱象与监管漏洞的高效治理和修复能力。预付式消费本身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市场的规范更依赖于相关监管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而对“职业闭店人”给予精准打击,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于监管能动性的一种积极示范。

仍要指出的是,有效规制“职业闭店人”并不等于对预付式消费市场的规范,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建议通过设立预付款第三方托管机制、推行格式合同备案制度等方式,规范预付费消费。可以说,着眼行业发展现状和消费者期待,该市场的规范依然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监管创新。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