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头条。寒假进入尾声,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爱相杀”还在继续,比如“假期里,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娱乐学习时间?”,特别是“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设备?”恐怕是不少家长焦虑的来源之一。手机、平板等一到孩子手里就很难收回,自己的耐心提醒就成了“唠叨、管太多”;寒假初期制定好的各项计划,完成情况一看就火大;……不少家长被孩子气到“牙痒痒、想挥起老拳”的时候,又想起不能打骂孩子的底线,活生生把自己憋出了“内伤”。有的家长则在发完脾气后,半夜辗转反侧地思考:“我怎么可以对孩子这么暴躁?”也有家长在“机关枪式严加管教”与“和风细雨式沟通”之间犹豫徘徊,不知道哪样才是更好的家长。
“父母研修班”火了 如何补好家庭教育这门课?
怪不得人们常说,为人父母是一辈子的学习和修行。听说最近,浙江杭州一所中学,就开设了父母研修班。这种班级里,家长们都在学什么?上了研修班真的能成为更好的父母吗?一起去看看。
近日,杭州市建兰中学开设了智慧父母研修班,受到广泛关注。研修班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每周三下班后匆匆赶来上课,只为学习如何“做父母”。课堂上,指导老师通过情景演练、互动问答等方式,一一为家长学员们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亲子问题。目前,这个研修班每期设置6节课程,分别围绕厌学、人际交往、家庭冲突等6个现实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展开。
受访者:我觉得这些话题都挺有价值的,对父母来说可能也是必修课。
受访者:我个人觉得(研修班)应该是有用的,毕竟这样相当于学习。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研修班、父母课堂在不少中小学里都有开展,学校通常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时机,通过讲座等形式,给予家长科学的指导。2022年实施的《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可以采取建立家长学校等方式,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特点,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学校推出的各类家长培训与指导,也是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具体实践。
不仅在学校,记者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看到,各种“亲子训练营”、“家长执照班”等线上课程也同样火热,课程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部分课程销量高达几万单。在线客服告诉记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帮助家长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课余还会安排指导老师线上答疑。相关业者认为,这些线上线下课程的火爆,都反映出现代社会,父母对自身角色定位的反思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不足。但教育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且孩子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家长需要理性且全方位的思考,要想当好家长也并非靠学了几堂课程就能找到答案,养成完备的技巧。
北京一六一中学初一年级主任 屈程斌:如果说我们是抱着去看一看,去了解一些案例来丰富我们的教育资源,我觉得未尝不可。
专家也指出,这类课程的作用,是引导家长更加重视家庭教育,愿意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去做一名好家长。而周全规范、科学健康的父母教育指导则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合作,不断探索完善。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王楠:每一个家庭的养育方式也不同,一定要在实践逻辑下有针对性的去解决不同家庭中的个性化问题,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来定期组织公益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切实为我们的父母提供专业化的家庭教育指导。
新闻观察:为家庭教育补课 父母研修班值得肯定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是新闻观察员王锐。不少上一辈人常常喜欢说一句话,“我们没那么多讲究,也不是把你带得好好的”。但是确实我们现在遇到了很多家庭教育的新课题,比如寒假手机能不能给孩子?所以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如今的父母需要进修吗?这样的培训教育,可以让父母成为更好的父母吗?听听你的观察?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特别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社会竞争的背景下,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于家庭教育,父母也越来越需要家庭之外的帮助和支持。那么,由学校来举办父母研修班,我认为就是在为父母提供相应的支撑,对于家长来说,科学的、可持续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刚需。同时,我觉得很重要的是,由学校来举办这样的研修班,无形中也搭建了一个家校共育的互动平台,通过现场交流沟通,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之间的信息差,实现两者之间的同频共振;另外一点,我想在这样的场景下,家长们也能寻求到一个相互共情、彼此促进的场域,说实在的,在孩子教育这件事上,很多父母也是伤痕累累。
从现在类似父母研修走红的情况来看,我在想,我们应该再多一些机制和制度上的安排。在《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就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妇联两部门统筹协调社会资源,协同推进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这部法律是从202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那么从实际来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还没有步入常态化、制度化的轨道,这项工作需要更快、更扎实地向前推进,我们期待不久之后,父母研修班不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新闻,而是家庭教育成长的日常陪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