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非”一般的春节(七):花灯璀璨 两岸情深
2025/02/04 来源: 两岸新新闻
分享:

新春佳节,流光溢彩的花灯是当之无愧的气氛担当,不仅装扮了街头巷尾,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点亮两岸同胞的乡愁与记忆。2008年,马尾-马祖元宵节俗、闽台东石灯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系列报道《“非”一般的春节》,今天我们带您看璀璨花灯如何点亮两岸情。

花灯,起源汉代盛于唐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间。千百年来,这一传统艺术随着岁月流转写下时代的注脚,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各式各样的花灯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厦门卫视记者 刘仕斌:闽台蛇年亮花灯,两岸情深共此俗,挑选一盏心仪的花灯,为春节增添一份喜庆和温馨。

花灯精美,做工精巧,提在手中的是千年的历史。杨瑞霖是福州市南后街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正着手制作元宵节所用的花灯,对于年过八旬的他来说,这门手艺一做就是一辈子。

福州市南后街花灯制作技艺传承人 杨瑞霖:我这是第四代传人,六七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一边父母教 一边在学的,到今年应该有70年以上,福州的花灯一般都是用布来做,如果说按春节来说,一般的小孩子玩得比较多,外公外婆都要买灯给外甥外甥女,还有是舞龙灯,舞龙灯做的时候,有节日喜庆,都会有用。

厦门卫视记者 刘仕斌:看这个就是在杨老师的协助下完成的花灯。

竹编花灯的技艺在海峡对岸也广为流传。在南投,花灯师傅用当地的竹子编织花灯作品,编制出这座约两米高的妈祖像。

台湾竹编工艺师 邱锦缎:这里面我用了20多种的竹编技术,还有比较柔软的部分,就是用藤皮去做,所以感觉有一种,比较飘逸的感觉。

要做好花灯,每一根竹子要精挑细选,长度厚度都有讲究,8位师傅各自分工,仔细编织作品,历时两个半月,终于完成这座竹花灯。

台湾民众:它看起来就是一个艺术品,很漂亮 很特殊。

时光荏苒,灯火斑斓。花灯技艺在传承之中不断创新,铁丝替代了竹篾,绸布替代了棉皮纸。像这个蛇年小灯笼正是为今年台湾灯会专门设计的,造型可爱,颜色缤纷,看起来相当讨喜。

台湾灯艺师 林佳苇:今年的小提灯取名叫“蹓蹓蛇”,那蹓呢,是取自六的谐音,那因为蛇在12生肖排名当中是排第六的。

花灯不仅提升节日氛围,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也常常作为祈福和寄托愿望的象征。每年元宵节期间,泉州晋江的东石镇都会举行数宫灯活动,特别是新欢夫妇,都会在婚后第一个元宵节挂上一对宫灯,祈求添丁进财。而这些宫灯大多来自晋江东石和台湾嘉义的东石乡。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台湾乡亲都选择回到家乡过元宵,共数两地宫灯数量,许下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许。闽台东石灯俗也在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福建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之一,马尾-马祖的元宵节俗也是如此。

厦门卫视记者 刘仕斌:四海升平,两马同心,随着春节申遗成功,第二十三届“两马同春闹元宵”,以创下史上最长展期(的方式),来迎接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让我们进去看看吧。

今年的“两马同春闹元宵”共130余组灯组,其中“七下西洋”“琅岐生明月、两马共此时”“国泰民安”三组超大型灯组依次在湖面排开,于山海之间组成一幅长度超过150米的灯火画卷。

“两马同春闹元宵”灯会总策划 林天宏:我们的水上舞台的C位,这个灯组它的主题叫做,“琅岐生明月 两马共此时”,山海经当中提到叫闽在海中,就是在古人的想象当中,福建是一个巨型的海岛,还有很多瑞兽是生活,在这个海岛上面,然后所以我们用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一轮明月,送上一个四海升平的祝愿。

福州市马尾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 林和斌: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是我们两岸乡亲相互往来,共庆佳节的一个盛会,也是我们马尾马祖两地最早开展,且常态化的双向交流活动,它也是连通两岸的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厦门卫视记者 刘仕斌:每年灯会,两马之间都会互赠花灯,而在我身后的,便是这次活动当中马祖所赠予的花灯,我们可以看到当中有,妈祖以及梅花鹿等元素。

除了赏花灯,两岸民众也会提灯夜游,在现场欣赏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感受古时上元节亮灯的盛况。

福州市民:像这个郑和下西洋,妈祖,尤其大的孙悟空,整个造型、环境都很让人家感受到过年的氛围。

福州市民:(花灯)花好月圆,代表一个团圆的意思。

厦门卫视记者 刘仕斌:一盏花灯,烘托出浓浓的年味,代表着两岸民众对春节元宵,家人团聚的热烈期盼,也连接着两岸同胞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