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非”一般的春节(六):赏非遗品元宵摸米龟 两岸团圆“事事同”
2025/02/03 来源: 两岸新新闻
分享:

  新春佳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也是两岸同胞共叙亲情的时刻。两岸同根同源,共享着诸多传统民俗。系列报道《“非”一般的春节》,今天我们带您走进世遗古城泉州,品古早味元宵圆、摸好运米龟祈福,感受两岸的同风同俗。

  泉州古称刺桐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今年春节,泉州古城推出“新宠”,以“蛇”生肖为内核,立足海丝文化,打造蛇“七彩刺桐蛇”艺术装置,为新年增添色彩。

  这是老大“海海”,它的形象取自于被誉为”闽南迪斯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拍胸舞。拍胸舞是古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遗俗,头戴的草箍形状就如同盘于头顶上的一条“蛇”。

  泉州“七彩刺桐蛇”设计团队成员 许杨扬:这头部有个草箍,它就是拍胸舞的非遗,(寓意)拍掉忧愁,拍掉烦恼。

  厦门卫视记者 陈钰鑫:在世遗古城,过非遗春节,我们在泉州古城,打卡七彩刺桐蛇,一起来寻找闽南的非遗元素。

  眼前这条坐在聚福盆里的小橙蛇,是老二“丝丝”,它集合了闽南年俗和非遗特色。它身旁堆着金元宝和象征好事发生的柿子和花生,蛇尾点缀着一个可以转动的铜钱,寓意“新年赚大钱”,头戴的绒球冠是闽南高甲戏中常见的头饰。

  头顶闽南肉粽、吃着元宵圆登场的“泉泉”,以其生动的形象和美好的寓意,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前来拍照迎接。饱含非遗元素的“七彩刺桐蛇”,在这个非遗版春节里大放异彩。

  厦门卫视记者 陈钰鑫:泉州人的春节“盛宴”,要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后,正如泉州人常说的“上元小年兜”,意思是元宵节和春节一样热闹,而在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当然是这闽南元宵圆了。

  临近元宵节,古城满街就会响起“叮叮咚咚”的敲击声,这是当地人熟悉不过的“元宵进行曲”。在泉州,元宵节的汤圆被称为“上元丸”或“元宵圆”。它的制作工序讲究,敲馅和滚皮必须手工完成。馅料不仅有花生和芝麻,更在其中添加了葱头、熟猪油等成分,味道层次更丰富。馅料做好后放入特制模具中,用铁锤使劲敲击,压实后推出,成为一颗紧实的圆馅,之后在装着糯米粉的筐内不断翻滚、浸湿,重复十多次后,才能形成浑然的圆。

  泉州元宵圆制作技艺传习人 陈霞凤:大圆叠小圆,年年赚大钱。

  陈霞凤从街边小摊开始一路做到连锁店,年复一年地摇着一颗颗元宵,也摇出小家庭的幸福美满。

  泉州元宵圆制作技艺传习人 陈霞凤:元宵圆是团圆的象征,每个人都有团圆的愿望,特别是到了元宵节那一天,每家每户早上都要,煮元宵拜祖宗,每人都要吃元宵才叫过节。

  泉州元宵圆制作技艺传习人 林永松:这种带着家乡思念的味道的元宵圆,形成一个大的连接,共盼团圆。

  元宵节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在台湾,“摇元宵”也是每年的重头戏。每年元宵节,民众都会选择吃甜甜、圆圆的元宵,寓意阖家团圆。“手工摇元宵”的老字号店铺提前做好准备,派出八名师傅“摇元宵”接力,更推出各式各样的“限定”口味,民众一早就排队购买,希望讨个好彩头。

  台湾老字号元宵从业者:我们楼上还有一组,也是四个人,所以光摇元宵的部分,就准备了八个人。

  台湾民众:我昨天已经来排过了,汤圆平常都可以吃,元宵一年就一次。

  泉州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除了吃元宵,泉台两地还有许多年俗也一脉相承。

  厦门卫视记者 陈钰鑫:泉州闹元宵除了吃元宵、赏花灯,乞龟也是独具特色的元宵节活动,新的一年,市民游客都会来到泉州天后宫,摸米龟,接好运。

  “乞龟”活动是泉州和澎湖两地一项古老、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人们将一袋袋“平安米”堆叠成“大米龟”,为泉州和澎湖两地乡亲祈福,并于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天举办“乞龟”点睛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从正月开始到元宵期间,百姓都会来到天后宫摸米龟祈福,希望新的一年心愿达成。

  泉州市民 陈同学:我新的一年愿望是,科科就能考满分。

  在台湾,元宵“乞龟”也是澎湖民俗盛事,吸引大批民众积极参与,希望新的一年平安顺利。近年来,泉澎两地天后宫多次联合举办“闽台乞龟民俗”活动,吸引两岸许多民众参与。在泉州天后宫内,随处可见台胞捐赠事迹以及台湾妈祖宫庙赠送的匾额等,丰富的民间活动也推动了两岸的文化交流。

  泉州天后宫文物保护所原办公室主任 黄泽民:我们乞龟民俗活动,其实最早也是我们闽南这个地方的习俗,然后流传到台湾,然后在台湾澎湖,它发挥得更好,发扬光大了,我们从2007年跟澎湖联合举办到现在,已经十九届了,澎湖不只是米叠起来的大米龟,也有比如像金钱龟这些。

  “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两岸同胞赏非遗、品元宵、摸米龟,在共同的年俗、共同的仪式感里,共盼团圆美满。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