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爱花,簪花的历史可追溯到数千年前。汉代女性已开始在发髻上戴花,至唐宋时期,簪花更成为潮流,甚至连男子也流行簪花。在咱们福建,泉州蟳埔女的“簪花围”习俗极富特色,五彩缤纷的簪花承载着美好的情感与希冀。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如今,“簪花围”也成为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时尚单品”,今年过年期间,更是吸引四方游客慕名前来体验。而在台湾,同样也传承着簪花礼的民俗。每逢过年或喜庆场合,人们就会在头上簪上春仔花,表达祝福和期盼。系列报道《“非”一般的春节》,今天我们就带您去看这个“花”开两岸的“顶级风光”。
厦门卫视记者 杜金芮:新春的年味怎么少得了鲜花的装点,这里的鲜花不是拿在手上,而是簪在发间,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蟳蜅村,今天让我们跟随着镜头的步伐,感受一下非遗“簪花围”的魅力。
厦门卫视记者 杜金芮:当当当,变身成功,现在我头顶就是非遗的“簪花围”,我身上是蟳蜅女的传统服饰,大家可以看到我身上的红色小挎包,是每一位蟳蜅女出海必备的,这样的一个零钱包,现在我身上红蓝相间,是不是非常具有新年的喜庆氛围。
在蟳埔村,头戴簪花的游客随处可见,花枝颤动,摇曳生姿,形成一片流动的“花海”。
“簪花围”是闽南地区渔家女的传统穿戴习俗。“簪花围”从何而来?有说法是,蟳埔女遵循不伤身体发肤的传统习俗,头发长了以后,以兽骨簪发,为美观又用花朵作为装饰;也有人说,“簪花围”源于中亚妇女戴花的习俗,在宋元时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闽南地区。而如今,人们一致认为,戴花是对生活充满热爱、希望自己“活得漂亮”的体现。
游客王女士 李女士:我们是从福州过来的,觉得这里簪花造型都非常漂亮,它不是还有一个很好的寓意,就是“今生戴花 来世漂亮”,这个寓意也挺好,我们也是冲着寓意而来。
簪花时,要先将头发盘起固定,之后再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目前,蟳蜅村开有超三百家的“簪花围”店铺,其中,黄晨父女开的店历史最久。
黄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蟳埔女习俗”唯一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1977年就开始经营蟳蜅女服饰店铺,从当初的独一家,到如今的遍地开花,黄晨既是这一转变的亲历者,也是推动者。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蟳埔女习俗”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黄晨:我们祖辈一直传下来,传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8代了,我就做(蟳蜅女)服饰,簪花围50年。
黄晨女儿 黄芳芳:那个时候游客相对来说没有这么的多,我们是会以其他的一种形式,比如说像我们一些学校,他会举办一些舞台剧,题材跟蟳蜅女是有相关的,有关蟳蜅女习俗这一块的一些舞台剧,我们也会去给他们做造型,以舞台剧这样的一种形式,去表演展示给大家看,让更多的人知道。
如今,以花为簪、以蚵筑宅、以海为生的蟳埔民俗文化正成为网红,带动起当地文旅发展。村里除了“簪花围”店铺外,民宿、餐饮、文创等产业同样蒸蒸日上。这朵“花”成为了带动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富贵花”。
厦门卫视记者 杜金芮:“簪花围”作为头花界的顶流火遍全网,那么同为头花的春仔花您听说过吗,在台湾岛内有许多的春仔花手工艺人,正在不断地传承和创新,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岛内。
一根铁丝,红线缠绕,几捏几折,构成一朵花的形状,这就是寓意着美好、喜庆、吉祥的春仔花。春仔花源自中原汉文化簪花礼俗,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明朝后期流传到台湾,成为闽台地区特有的花饰制作手艺。
春仔花的“春”在闽南话中有“富余”的意思,象征富足有余。过去制作春仔花最常用的是线头与铁丝,不过现在,材料升级,台湾彰化的春仔花工艺师黄玛莉在传统基材上,结合剪纸、编织、刺绣等多项工艺,花了一年时间,做出古代新娘出嫁时所戴的凤冠,展现精湛的缠花技术。
台湾春仔花工艺师 黄玛莉:最困难的就是,这个吉祥结,要做到没有接点,花了很多心思。
黄玛莉还利用缠花工艺,做出各种缩小比例的南音乐器,重现表演时场景。
台湾春仔花工艺师 黄玛莉:接触缠花的时候,我因为已经开始学习南音,心里就一直想说,我要把经典的画面,就是南音在排场时的排场式,把它做一个记录,把它做一个实体展现。
宫庙工作人员:帮您挂一个新的春仔花。
妈祖头上戴春仔花,胸前还有牡丹花,这些手工做的绣线花,出自台湾彰化“春仔花达人”龚微芹的巧手。近年来,大陆宫廷剧风靡台湾,龚微芹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剧中角色的头花式样,受到民众欢迎
台湾春仔花工艺师 龚微芹:这种东西就是创新,要传统兼创新。
“花”开两岸的“顶级风光”,寄托着两岸同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承载着两岸手艺人执着的坚守与创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