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对于是否能够燃放烟花爆竹的讨论再次多了起来。近日,多地发布规定明确,2025年春节可以有序、限时或在限定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禁改限”引发不少网友称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作为最重大的传统节日,长久以来,燃放烟花爆竹“除旧岁、迎新年”,也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重要方式。然而,过年期间鞭炮声持续整夜,楼宇密集的小区内燃放大型烟花令人胆战心惊,过年出门时空气中烟味甚浓……想必不少人都有过类似感受,而烟花爆竹炸伤人的事故也时有发生。事实上,对于燃放烟花爆竹该禁止还是放开,公众的意见一直都存在分歧,不同的立场与诉求产生碰撞,这也使得无论放开还是禁止,执行起来均存在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面对燃放烟花爆竹带来的环境污染、噪声扰民和安全隐患,近年各地实施烟花爆竹“禁放令”,不少民众感慨终于“耳根清净”了,但也有人觉得少了点年味儿。事实上,是否要为了“年味儿”放开烟花爆竹燃放,的确有待商榷。就春节习俗而言,贴对联、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等也都是有年味儿的体现,并非少了“鞭炮响”就没了过年的热闹;再者,民风民俗也在不断演变、适应时代发展,倡导更安全环保的新风俗有必要性,更是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然,放鞭炮、看烟花这些活动已经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一刀切”、一禁了之极易伤了民俗民情,这也是“禁放令”未能得到公众全面认可的原因。如今多地“禁改限”,探索找到公共需求与社会管理之间的平衡点,正是一种积极尝试,也释放了既要尊重传统,更要移风易俗拥抱现代化的信号。
事实上,“禁改限”也并非一日之功,多地从“禁放”到“限放”,再到细化“限放”的相关要求,都有一个演变过程。以广州为例,1992年广州出台《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已废止),明确市内八个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再到2020年重新制定相关规定后,为避免“一刀切”,明确在人口密度较大的几个区禁放,要求其他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再到今年,再次细化禁放区域与禁放时间等。可见,如何“限放”需要综合考量人口密度、环保需求与人们需要等多方因素,尤须不断探索、循序渐进,这对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不久前,四川一地村民在自家熏腊肉被罚款引发争议,在倡导移风易俗的过程中类似操作过于粗暴,而村民为何不愿意前往集中熏制点也引发讨论。熏腊肉如此,放烟花爆竹亦是如此。“禁改限”落到实处是千头万绪的监督管理工作,如何让公众在“限放”中获得幸福感、安全感,考验着有关部门的精细化治理能力。当然,好的规定还需要好的配合,民众也要多些理解。如果想放炮“热闹一下”,还是要主动前往允许燃放的区域,让烟花响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才能呵护好“禁改限”的美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