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一键呼叫采访车:这些共享电动自行车正规吗?
2025/01/24 来源: 特区新闻广场
分享:

最近鹭江道上投放了许多共享电动自行车,市民不知道这些共享电动自行车是否正规,骑行之后有没有保障,就把它们拍下,发到我们栏目的微信公众号后台,希望《一键呼叫采访车》能去关注一下。

市民:私人投放,保险有没有?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

市民:如果是没有通过正规途径去投放的情况下,私人投放无法保证是否合规。

游客:可能真的出了什么安全隐患,这个责任分摊又很麻烦,因为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出租车的肯定也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22日上午,记者来到鹭江道瑞颐大酒店门口看到,在人行道的停车框线内,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三四辆款式相同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停在一起。仔细观察记者发现,这些车没有挂牌,不过在车身显眼的位置都张贴了二维码。记者使用微信扫描了其中一个二维码后,跳转到了一个租车小程序,界面上显示着车辆剩余电量,可骑行公里数,车辆编号等信息,同时还有取车、还车地址。

记者进入还车地址看到,地图上没有明确点位,只是划定了一个厦门岛南部的大致区域。而租车套餐有四种选项,分别是1小时20元、3小时40元、5小时60元以及当天晚上11点还车80元,押金200元。在电动车租赁注意事项中,还提醒承租人要遵守交通规则,并提示了严管路段、遇到交警如何应对等信息。其中一条写着“已尽提醒告知义务并询问是否会骑电动自行车,行车路上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和车辆损失由骑车自行承担,本店一概不负责”。

另外,记者发现,这些共享电动自行车的款式也有不同,扫码后跳转的租车小程序以及租车费用也不一样。在其中一个租车小程序的用户须知内,记者还看到这样一句话,“交警查车切记不要登记本人身份证,请联系门店负责人李先生”。随后记者也通过电话联系上了这名李先生。李先生告诉记者,记者看到的部分电动自行车是他投放的,用户主要是外地游客。

李先生:我们主要也是做游客生意,环岛线的,我们也是自己搞的。(你们这个自己弄的,有没有跟部门备过案?)目前还没有,基本上如果你不载人的话,你不走机动车道,然后遵守交通规则,基本上交警也不会查。

李先生说,记者看到的这些电动自行车有一些是他个人投放的,一共有十几辆,投放的时间不久,租的人也不是很多,其它的电动自行车可能是别人投放的。对于这些个人投放的共享电动自行车,不少市民表示担忧。

市民:共享单车车速没那么高,也好把握,(电动自行车)速度太快,有时候出现的意外太多。

市民:比如说刮擦还是机械故障摔倒,自燃都有可能发生,不是说不可能发生,那谁来负责。

市民:如果是没有通过正规途径去投放的情况下,私人投放无法保证是否合规,车辆是否有备案,因为车辆可能存在电瓶车改造的情况,一旦有什么问题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是没有任何保障的。

另外记者看到,虽然这些共享电动自行车基本都配备了安全帽,不过基本都是由一条钢丝绳绑在车身上的,这样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假如骑行者戴上这样的安全帽,行驶过程中发生意外摔倒,人与车拉开距离,钢丝绳拉扯头盔可能会对人的头部造成二次伤害。

市民:安全帽的设计,它只对资产比较重视,可能说怕安全帽丢失,但是安全方面的话,车辆一旦滑行的情况下,人会被拖着走。

而有的帽子看似是安全帽,其实是防尘帽,在帽檐的下方,有一行小字写着“不能作为安全帽使用”,不仔细看的话很难发现这个提示。

从记者现场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些共享电动自行车不仅不正规,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这样的共享电动自行车数量多吗?有没有部门监管?继续来看新闻。

私人共享电动自行车路边扎堆 挤占停车框

除了瑞颐大酒店门口,记者在鹭江道和平码头、轮渡码头、新领荟广场、鹭江宾馆附近都看到了这些共享电动自行车,数量还不少,这些车基本都停在非机动车停车框内。走访中,记者也遇到了青桔单车的运维人员,他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们发现鹭江道至环岛路沿线的路边,突然出现了这些共享电动自行车,数量形成了一定规模,给他们的日常工作带来不少麻烦。

青桔单车运维人员:他们有时候把这个框占满了,我们自己的共享单车就没办法停进去,我们就只能把我们的车挪到附近的框,因为他们占掉也没办法,就只能让他们停。厦大附近、沙坡尾那边,那一块都挺多的。

私人投放共享电动自行亟需监管

随后,记者也把情况反映给了城管部门,城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主要监管电动自行车的违法停放行为,按照要求,车辆要停在非机动车停车框线内。记者又把情况反映给了交警和市场监管部门,交警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查处超标电动自行车上路、驾驶电动自行车闯红灯、逆向行驶、进入严管路段等违法行为;而市场监管部门则表示,他们主要监管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的违法行为。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个人投放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基本没有经过正规审批,目前看来也没有进入相关部门的监管视野,但它们就这么大摇大摆地出现在交通要道、热门景点周边,打着“共享”的旗子,埋下交通安全、消费纠纷的隐患。目前,我市对于共享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主要针对正规运营企业,对于个人投放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监管细则。希望这些刚刚“冒头”的问题尽快得到重视,《一键呼叫采访车》也将继续关注。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