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受到大家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常常在一段时间之后迎来大反转,经过确认是自导自演、摆拍造假。这些事件中,有不少是由MCN机构一手操盘运作的,为的就是制造流量,博取关注度。那么,这些常常出现在“流量圈”的MCN机构到底是什么呢?它可以说是:为所谓网红和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短视频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服务的各类机构的总称。简单来说,它就相当于互联网领域的“明星经纪人”,是那些大红大紫网络名人的背后推手。
数据显示,目前,有超过九成的网红,都有签约MCN机构。在某网络平台上,入驻的MCN机构旗下运营的账号超过30万个,年均生产信息超过3300万条。如此庞大的数字,夸张点说,只要MCN机构动动手指,就能人为制造“网络热点”,影响舆论关注。
作为连接平台、自媒体和用户的关键环节,如果MCN机构积极向上、规范运营,可以为互联网呈现更多新鲜、优质的内容。但近年来,某些MCN机构不顾导向,只想着如何吸引眼球,成为一些网络乱象的始作俑者。来看报道。
MCN机构乱象频出:培养网红打造流量密码 机构抽成50%
据业内人士介绍,部分MCN机构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通过流量变现,往往签约海量自媒体账号,再重点培养其中有爆红潜质的种子选手。认为只要捧红一个号,就可以让整个公司“吃喝不愁”。小王是某MCN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为主负责对接打造网红儿童,包括给他们撰写剧本、寻找外包公司拍摄等。
某MCN机构工作人员 小王:我们主要是做(亲子)情景演绎的,剧情的,把这个号当成IP,把这个人(儿童)当成IP去打造。
小王表示,网红儿童的打造,分为前期挑选对象、中期打造人设、后期投流运营等,而每一步都需要家长支付相应费用。
某MCN机构工作人员 小王:有单纯拍视频的,一条多少钱那种,反正什么样都有。
记者:就是有单纯拍一条视频给钱的,还有推流视频要给钱的是吧?
小王:对。
记者:最便宜的制作费多少钱?
小王:最便宜的1000多(元)。
小王还透露,这些费用,最终由MCN机构抽取50%左右作为佣金。专家认为,一些MCN机构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不惜让未成年人参与到成人化、商业化的内容创作中,这不仅侵害了儿童的权益,还会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教育学教授 丛中笑:会影响孩子的三观,在这个阶段孩子还不能很好地判断,那通过网红这样的引导大家送花等等,这些观念都会影响到孩子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形成。
无底线追求流量 触碰法律底线就封号开新号
其他业内人士介绍,有些MCN机构为了追求流量杜撰剧本,刻意营造“卖惨”情节;有些则制作擦边的软色情内容;更有部分MCN机构操纵旗下账号,发布有错误价值导向的内容误导公众,“吸睛”套路层出不穷。一旦某些账号触碰法律底线被曝光或者举报,MCN机构就会迅速封号了事,再用同样的方式运营新号。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巍:有时候一旦出现一个虚假信息,其实背后的始作俑者不是单纯的账号,而是相关的签约MCN机构,他为了获取热点,或者是达到相关的这种旧闻新炒的热点相互印证效果,他会推出好多账号发布同质化内容,所以一旦出现相关问题,往往网民是被蒙蔽的。
针对MCN机构乱象 国家网信办拟出台新规
想要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违规的MCN机构如何整治是重点。日前,国家网信办起草了《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相关业务活动管理规定(草案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规范MCN机构互联网信息内容相关业务活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体内容来看报道。
草案稿明确,网络信息内容多渠道分发服务机构,也就是MCN机构,是指在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入驻,为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提供策划、制作、营销、经纪等相关服务的机构。MCN机构从事表演、节目等活动的,应当依法依规取得相关从业资格或服务资质。
根据草案稿,MCN机构不得直接或组织、教唆、委托、协助签约的网络账号实施:制造发布网络谣言;煽动网民情绪,故意引发群体对立;翻炒旧闻旧事,蹭炒社会热点事件,误导公众;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宣扬不良价值观,鼓吹低级趣味;编造虚假或引人误解的背景、情节、人设,进行恶意营销;通过人工方式或技术手段实施网络水军行为;组织对个人集中发布网络暴力信息等。同时,MCN机构应在其签约的网络账号发布信息前,履行信息发布审核义务,进行合规审核,并留存审核记录备查。
草案稿要求,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应以显著方式,在网络账号信息页面展示该账号所属MCN机构名称,并根据MCN机构合规情况、旗下账号数量及其粉丝总数量等指标维度,建立分级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管理措施防范信息内容风险。同时,要求MCN机构注册后台管理账号,并绑定旗下网络账号。建立专门针对MCN机构的举报通道,及时处理公众投诉举报。
新闻观察:MCN乱象就是自媒体乱象
针对MCN机构的诸多乱象,国家出手了。严管MCN你怎么看?MCN背后的套路有多深?
MCN乱象就是自媒体乱象。我们常常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到网络世界的尺度之大。这背后,有一股我们长期忽略的机构力量,就是MCN。我们可以把MCN理解为网红经纪公司,一个公司养很多网红,每个网红都对应一个账号,但是很多网红账号联合起来就是一个矩阵。所以MCN的优势就是整合资源,通过集体的力量,矩阵的力量,几十个上百个网红的力量,做内容传播。刚才数据也说了,九成的网红都签了MCN机构。所以,要治标更要治本,想要根治自媒体乱象,必须要下大力气整治MCN。之前国家网信办发布过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就专门点名了一些自媒体背后的MCN机构。所以我们能在一些大v的账号主页看到他所属的MCN名称等信息。这个就是改变。现在国家网信办针对MCN乱象又明确点出了12条,可以说都是之前自媒体违规的重灾区,你反过来看,这就是机构如何获取流量的一系列套路。大批的MCN机构把培养网红变成工业化生产流水线,躲在大批自媒体账号的后面,这个达人、主播被封号了,我就再起一个新号,所以国家直接出手整治MCN很有必要,才能避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严管MCN也是积极引导网红经济。你比如说,利用网红儿童牟利,可能有些小孩天生有观众缘,生活中的视频发一发,很快就有了流量,嗅觉敏锐的MCN马上过来签约、包装,所以我们才看到,3岁孩子做吃播吃成大胖子,5岁小女孩教大家化妆,很多一开始确实就是生活分享,同时赚点小钱,但是在MCN的推波助澜下,父母很容易被诱导成要接住这泼天的富贵,其实就是借娃生财,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也不知道,或者说忽略了,孩子一辈子的观念也在被影响。所以我们给MCN划定红线很有必要。
你怎么看这次出台的草案?具体的条款如何解读?
草案传递了主管部门的鲜明态度,但是如何真正落地有待细化。你比如说这12条里,不得恶意蹭炒热点,如何界定?整个互联网都在蹭热点,炒热点,什么程度算恶意?确实可以说看动机,但是如何认定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再比如炒作,我们可以看是不是针对某一热点话题频繁炒作,但发布多少算频繁?再比如不得故意引发群体对立,怎么认定对立?我觉得总的来说一个原则就是规范MCN,不是要将其“一棒子打死”,而是促使MCN机构合法合规运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