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人民城市·温情中国】千年大计“雄”心壮志 心安此处向未来
2024/12/27 来源: 央广网
分享:

编者按: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5周年。5年来,各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为民情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人与城双向奔赴,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新篇章。央广网特联动上海等10地党委网信办策划推出“人民城市·温情中国”网络主题活动,记者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考察调研的足迹,走进城市深处,访街巷看变化,带您共同见证各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现的万千气象。

央广网雄安12月27日消息 “南文营社区是雄安新区首批回迁安置社区,安新、容城两县回迁群众5000余人的安置工作顺利完成,居民入住新居,在新社区开启了美好新生活。”河北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伟肖说。

2023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雄安新区,考察高铁站、社区、建设工地等,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在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一直牵挂回迁群众的总书记,看到大家生活好,感到很欣慰。总书记对当地干部强调,建设好雄安新区,重要的是衔接好安居和乐业,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要同步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一开始就下好“绣花”功夫,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新时代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并三赴雄安,谋划发展。雄安新区设立7年来,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民生服务温情舒心,科技创新活力迸发……一座高水平现代化“人民之城”正拔地而起。

雄安新区悦容公园(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下好“绣花”功夫 让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

在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本本民情台账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社区居民的大事小情,这是王伟肖和同事们为群众排忧解难,让回迁群众住得稳、过得安、有奔头的一份“工作清单”。

“这几天寒潮降温,张二楼家的暖气没问题了吧?一会儿咱们再去看看。”“老刘的身体恢复怎么样了?”……王伟肖一边翻看民情台账,一边和社区工作人员商议当天的工作。

王伟肖和同事查看社区民情台账(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张二楼是安新县大王镇向村的回迁群众,如今住在南文营社区礼贤花园,因家中暖气不热曾向社区求助。王伟肖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处理解决。最近天气降温,王伟肖放心不下,决定再次走访了解情况。

来到张二楼家门口,王伟肖轻敲房门,“大姨,来了两次了都没见到您。”张二楼看见王伟肖的到来,笑容满面,向前相迎,“快进屋,快进屋。”

“屋里头暖和了呗?”“温度行,不暖和就再找你们。”张二楼打趣地笑着说。“有什么事都可以来找我们。”王伟肖说。一言一语,其乐融融。这是社区“大管家”王伟肖的工作日常。

“我觉得社区书记就是群众的‘大管家’,涉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在我们这都不能是小事,而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大事’,所以我们一定要以百分之百的责任和担当去服务好群众。”王伟肖认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每一件事都不容马虎。

一本民情账,联结千万家。“群众入住之后,社区便开展每家每户的‘大走访’工作。通过入户走访,了解群众的诉求,建立好民情台账,及时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王伟肖介绍,按一户一档建好的民情台账迄今已整理更新住户信息8万余条。

根据大走访采集的“民情”信息,南文营社区还对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开展“1+1”志愿结对帮扶活动;联合社区卫生站、雄安印象里志愿者联盟开展慢性病随访、爱心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养老驿站、邻里驿站等场地给老年人提供多样服务……

老人们到社区食堂点餐(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时至饭点,雄安新区南文营社区食堂慢慢热闹起来,家住附近的老人们结伴而来,看看墙上的“爱心餐每周食谱”,有序排队点餐。老人们开心满意,一边品尝可口的饭菜,一边唠着家常。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2021年群众回迁以后,我们通过‘大走访’发现辖区内居民以老年人居多,且他们大多数不与孩子们一起住,这样老年人就餐就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王伟肖介绍了社区开办食堂的初衷。

为办好社区食堂,南文营社区前期调研了全国很多地方的老年食堂,并结合辖区实际,最终决定引入“市场化+公益”运营模式的社区食堂,用于服务辖区范围的老年人群体的就餐需求,同时也兼顾年轻人日常用餐,让辖区内的群众没有就餐的后顾之忧。

社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给予不同优惠,60至70周岁老年人就餐可打7.5折,71至80周岁老年人就餐打5折,81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就餐打2.5折。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高楼林立(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三餐、四季,安心、暖心,南文营社区食堂的“热闹”让雄安新区“民生温度”可观可感。如今,雄安新区稳妥有序推进回迁安置,容东、容西、雄东等新建片区14万名群众喜迁新居。同时,构建现代化教育、医疗、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累计建成林荫停车位1977个、足球场132个、直饮水点130处,一处处惠民设施,彰显着人文关怀。

“华北明珠”再现“候鸟天堂” 水清鸟翔入画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在雄安新区,有一片碧水连天、鸟飞鱼跃的水域——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行走在白洋淀栈道长廊上,远远望去,淀阔水清、芦苇无边、寒鸟飞鸣,大片金黄的芦苇与水道纵横交错,冬季的白洋淀多了一种静谧之美。

白洋淀淀阔水清,风景如画(央广网发 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供图)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殷殷嘱托,我们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统筹规划、协调推进,重点实施‘科学补水、清淤疏浚、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五大工程。”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吴海梅介绍,经过系统性生态治理,如今,白洋淀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华北之肾”功能逐步恢复。

生态好不好,鸟儿最知道。7年来,“白衣仙子”中白鹭、“水凤凰”水稚、“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等野生鸟类陆续在白洋淀“落户”。珍稀鸟类的出现,成为白洋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生动写照。

目前,白洋淀野生鸟类已增加至292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86种。仰头候鸟翔集,低头群鸟潜行,“华北明珠”再现“候鸟天堂”胜景。

“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安家育雏(央广网发 张学农 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守护一方水土。家住安新县郭里口村的车二栋,是土生土长的“淀上人”。在雄安新区成立前,他和家人主要以养鱼、捕鱼为生,靠水吃水。后来,他凭借对白洋淀水域情况的了解,经常同吴海梅等工作人员一同在白洋淀查找污染源、进行水质采样,靠淀护淀成为他的新选择。

“以前白洋淀养鱼的特别多,水污染很严重,成立雄安新区以后,水治理得特别好。我协助开展水质采样、监测工作,也有点小贡献。”车二栋笑着说。

“像车师傅一样靠淀护淀的百姓越来越多,他们对于白洋淀的保护有自己的体会和方式,密切关注所有的排污口和排污企业的动向,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吴海梅说,白洋淀水域面积大,白洋淀的持续向好,离不开淀上人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汇聚成守护白洋淀的强大能量。

吴海梅和同事巡查白洋淀,守护白洋淀碧水清波(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吴海梅自雄安新区成立便投身于白洋淀的治理工作中,见证了这片水域从严重污染到如今清澈如镜的华丽蜕变。“我理解的白洋淀的‘淀’是沉淀的‘淀’,当我们疲惫的时候、心情浮躁的时候,在这里能沉淀心灵,然后心无旁骛地投身新区的建设,把雄安新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守护这片碧水,雄安新区还应用了不少“黑科技”。走进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数据中心,智慧监管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生态环境监测的实时数据。AI、5G+VR、无人机、无人船……“天空地淀一体化”的监测系统为生态保护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蓝绿映底蕴,淀泊好风光。如今的“华北明珠”越来越亮丽,淀水越来越清澈,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雄安新区愈发绚丽多彩。

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焊花绽放……12月20日,走进雄安新区雄安城际站及国贸中心片区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紧张有序地施工,机械设备的轰鸣声不绝于耳,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雄安国贸中心项目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其中雄安航站楼主体钢结构已封顶,工程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雄安航站楼主体螺旋上升的钢结构犹如向上生长的大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从地下一层开始‘生根’,向上延伸至整个航站楼主体框架,高度将达到30米,是航站楼的主要承重结构。”雄安国贸中心项目机电专业工程及BIM负责人崔浩田介绍,航站楼建成后,将作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空功能在雄安新区的延伸,从航站楼出发,乘坐京雄快线可实现30分钟抵达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直达北京丽泽商务区,并与北京地铁同台换乘,真正实现京雄两地同城化。

崔浩田在记录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建设进度(央广网记者 王艺霖 摄)

“我原先在天津工作,了解到雄安即将建设的现代化TOD综合体雄安国贸中心,带着对‘未来之城’的憧憬,我来到了雄安。”崔浩田介绍,雄安国贸中心项目未来将是雄安新区的活力门户、城市地标和城市名片。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经过7年如火如荼地建设,雄安新区这座承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未来之城,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数以万计的建设者披星戴月,不舍昼夜地奋战在雄安新区建设现场,他们是这座城市的见证者,也是“建”证者。

雄安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塔吊林立(央广网发 雄安集团供图)

地上之城拔地而起,地下之城别有洞天。行走在雄安街头,与其他城市路面井盖密布、空中线缆交错不同,这里是另一番景象:街头不见井盖、抬头没有电线。

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雄安打造地下综合管廊,掌控整座城市能源传输的‘大动脉’,让水、电、气、通信等管线都住进‘集体宿舍’,打造出地上空间的便捷与美观。” 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高级业务经理孙岩介绍说。

与此同时,一座数字孪生城市也在雄安新区同生共长。为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更好地服务居民,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雄安新区着力打造数字孪生城市,通过对现实城市的感知、仿真模拟,实现对城市的“虚拟”,对“虚拟”城市的分析调度则能够优化城市运转。

“当下的雄安,从城市治理到生态监测,从社区生活到交通出行,都可以实现数字化管理,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计算能力更高、存储容量更大的超级计算,也将为疏解至雄安的高校、科研院所做尖端科技研究时提供重要保障。”雄安云网科技有限公司运维主管刘尧介绍说。

中国星网雄安总部俯瞰图(央广网发 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供图)

目前,雄安新区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质量疏解发展正加力提速。今年10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办公楼正式投入使用,完成了总部及4家所属二级公司搬迁,这标志着首家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全面迁驻。

除中国星网外,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雄安总部办公楼主体结构封顶,正在进行装饰装修;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4所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化疏解项目有序推进,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近300家。

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7年,雄安新区正发生历史性转变。这座新城,不负未来之名,不负人民期盼。这座拔地而起的人民之城雄姿英发,凝聚千年大计雄心壮志,正打造一起奔向未来、心安此处的希望之城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