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头条,近日,据媒体报道,有网友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实现机票降价,这也让“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引发热议。网友在评论区“哭穷”,希望能“利用算法打败算法”,这其实反映出消费者在面对算法和大数据杀熟时的不安和抵抗心态,只是这样的方式真的有效吗?
针对备受诟病的大数据杀熟,一些年轻人尝试通过评论“哭穷”等手段进行反击,如频繁表达“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建立所谓的“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有媒体报道,一名消费者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之后,发现搜索的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能找到近三千条笔记。这种用“算法打败算法”的方式,被称为“算法驯化”实践,具体步骤就是在评论点赞中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以此避免被大数据杀熟。南宁消费者覃女士也按照网络上的“算法驯化”做了一番尝试。她假设自己12月20日要从南宁飞往乌鲁木齐,在此之前,她在各个社交平台都积极发表评论。
南宁消费者 覃女士:比如说像小红书,我去评论了就是说机票非常贵、去不起、太穷了之类的,我现在再去看一下这个机票,是没有什么变化,从常理来说我认为也不可能,不可能说我哭穷了别人就不赚钱了,或低于成本价卖给我是吧?
面对网上热议,携程旅行、飞猪平台等多家机构回应称:机票价格受市场销售情况、供应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价格波动可能是由于促销红包、新人优惠、航班库存变化等因素造成,并非大数据杀熟。即便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携程某门市店店长 张女士:携程,还有飞猪这些平台它针对于一些个人的散客,有优惠券、有积分抵扣,这种活动你可能从你自己APP里面出到的机票,会比我们从网站上面(搜到)的机票价格要便宜,(相差)也就是100(元)以内。不可能说你去哭穷,航空公司就给降价。
除了出行平台的减价“攻略”外,记者在社交平台上还看到了多条外卖红包“攻略”,在这些帖子下,都是诸如“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我真的生气了”、“再也不用了”等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之后,会获得更多红包。对此,多家外卖平台并未明确回应。某平台客服称,平台发放红包是获客的常规操作,不会给消费者贴上所谓“标签”。所谓价格差异通常是优惠券或促销活动导致的,如果出现同一产品的售价不同,可向平台投诉反馈。
为了不被“算法”“算计”,不少用户还将社交平台账号头像换成了统一的粉色小恐龙,并修改用户名为momo,其目的就是尽可能“隐身”,让大数据无法识别自己。“momo大军”的成员们活跃于多个社交平台,讨论各种话题,但特别关注如何躲避算法追踪。
【“反向驯化”短期可能有效 根治大数据杀熟还需要强制手段重点整顿】
虽然“反向驯化”的效果难以确定,但人们对大数据杀熟的反感与抵制立场是非常坚定的。那么“大数据杀熟”的问题能得到治理吗?我们接着来看。
“千人千价”的背后,是平台通过分析用户的消费习惯、浏览记录、登录设备等个人信息进行差异化定价。尽管有关部门多次出手规制,但由于算法复杂隐蔽、消费者举证和维权难度大,大数据杀熟仍屡禁不止,而且不断衍生出“新套路”“新变种”。诚然,“反向驯化”或许在短期内有效,但可能很快就会被更精密的算法“识破”。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认为:“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防止损害用户利益,触犯法律法规。”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弋飞也认为,“大数据杀熟”表面上是一种算法主导的不公平,但本质上仍然涉及传统的企业道德和商业风气问题。要治理这种现象只依靠行业自律效果有限,还是要通过行政、立法等强制力手段来重点整顿,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才会精准、高效。
【新闻观察:别让大数据“算法”成“算计”】
今天来到演播厅的观察员是孙茜。你好,孙茜,现在大家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算法也触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能我们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算法控制,被大数据“杀熟”,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你觉得这种情况该怎么改变?
我们家出门旅游的时候,大家都是每个人把手机拿出来,谁搜到的价格低,就谁来下单,往往是做过旅游攻略的那个人,搜索到的价格最高,因为大数据已经知道她最近频繁搜索八成是要出门旅游了,像我爸妈这种不常使用旅游平台软件的人,价格最真实最低。所以当大家都知道大数据会杀熟,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对应方法,但总的来说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购物体验。
算法更懂用户,这本身不是坏事,大数据可以主动根据我们的需求推送服务,还可以用于一些行业领域,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大量的个人信息被企业或平台不合理利用,就会出现算法“算计”用户的现象。比如,大数据“杀熟”本质上就是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依据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消费能力进行精准定价。这种“杀熟宰客”的行为,既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
其实,技术本身并无好坏,算法本质上也是一种工具,关键还看人们如何利用它。如今年轻人已学会“用算法打败算法”,这不仅是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更是对算法滥用现象的一种有力回击。
但“突围算法”肯定不能总靠用户吼这两嗓子,首先平台是责无旁贷的。一方面平台在收集用户数据时,要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比如提供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也不能根据用户画像差异化定价;此外,还要加强外部监督,督促平台自查自纠,对于违法违规现象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倒逼平台自律。近日,国家网信办出台《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就提到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对此,相关部门还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落实算法治理,切实维护用户权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