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
2024/12/09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现如今,人工智能技术正迅速融入千行百业,渗透进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截至目前,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接近6000亿元,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有数据统计,当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总缺口高达500万。还有机构预计,到2030年,中国对AI专业人员的需求将增至2022年的6倍。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为了尽快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人才梯队,教育部门正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培养工作前移。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要求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人工智能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我们来看。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从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普适化教学资源、建设泛在化教学环境、推动规模化教师供给等方面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知提出,要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充实人工智能教育教师队伍,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作为一所十二年制公办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近年来积极引入人工智能专职教师,对不同学段设置了不同的AI体验活动和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丁慧:小学让他们多拓展一下他的思路多动手实践,然后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让他们了解现象,让他们对科学这件事情产生兴趣,那中学学生思维发展相对就已经长链条一些了开展简单的一些科研活动,等我们到高中阶段学校专门还有翱翔课程班,就是会和大学对接的这种更专业的这样的一些科学研究,帮助学生无论是他的思维发展,还是对接他将来的这个专业的选择的出口

通知还指出,学校要将人工智能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作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的一员,与高校共建“智能引领”的未来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能够真正“沉浸式”体验科技之美的校园氛围。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人文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 汪建宏:清华大学最主要提供的是三个方面,一个就学术上的研究的支撑,第二个就是专家的力量,第三个就是我们会开设一些大学和基础教育之间的衔接课程我们核心是希望通过AI把整个学校的全体做一次升级,那么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包括课堂的变革,以及学校的管理,整体性地进行升级。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李锋亮 尽管我们现在主要谈未来教育是技术,但是真正的核心并不是技术,而是理念,是我们必须要有面向未来,面向不确定性,我们做好准备的这个理念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是让学校老师以及利益相关者去认识到我们的这个未来学校的必要性,我们这个未来学校的可行性。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从娃娃抓起?

AI人才的紧缺,给教育提出了挑战。AI技术的发展,也给教育提供了机遇,重塑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如何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更好地结合?包括厦门在内的多个城市,已经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尝试。我们接着来看。

厦门推进“人工智能+教育” 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校达168所

近年来,厦门持续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智能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一线。去年,我市60所学校成为新一批智慧校园达标学校,数量创新高。目前,市级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校总数达168所,提前完成我市“十四五”(2021-2025)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金尚中学,数字化课堂的应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

金尚中学英语老师 陈燕婷:我们用的是一体机,还有希沃白板,班级优化大师这些信息化的设备,可以有助于我们信息化教学。

数字化课堂,不仅提高上课效率,借助AI,还能形成课堂诊断报告。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可帮助老师生成上课质量诊断报告。

海沧延奎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方洋洋:它会在后台,分析出我这节课的总时长,以及小组合作时间,教师讲授时间,以及互动交流时间。是老师说得多,还是让学生说得多,同时还会分析我的教学轨迹,这些都是有利于我后期进行教学反思时的改进。

多地探索智慧化教学 以技术辅助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像这样的数字化课堂,正在各地涌现。

走进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的AI课堂,老师正在讲授“植物的蒸腾作用”,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同,通过系统布置有趣的“课堂活动”,同学一起讨论作图,拍照上传后就可以“一决高下”。“课堂小测”环节,同学在终端作答后,全班正确率、错误率一目了然。AI+教育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传统授课的“满堂灌”,让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初中学部生物老师 沈硕:原本我们传统课堂只是我问他答,他只是给我一个最终答案,但是他得到这个答案的这种思考过程,我们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通过给孩子推送这个主观的活动他的思考过程是可以被我们看到的老师就可以针对孩子暴露出来的这些问题,来随时根据课堂的生成来调整我们的这种课堂的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教学管理中心主任 丁雪莹:老师们首先先拥抱变化,调整自我,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接下来这种理念也传递到学生身上,学生也会看到AI给我们赋能之后带来的这种变化之后,积极主动地来到AI自习室,针对自己的学情去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复习,所以我觉得这种个性化的学习,其实在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

学校“AI自习室”提供的沉浸式AI学习环境,也让学生们对前沿科技兴趣盎然。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学生 刘可欣:上课老师没办法及时给我解决,我就下课会用它这个特别好玩的一个功能,就是你把书放在那,它的摄像头可以自己立起来,来给你检查你的单词翻译的对不对AI进步得很快,然后我觉得在学校里如果有这种AI自习室我会觉得又好玩又有趣,然后就觉得学习可能没有那么枯燥,然后可以更调动我的学习兴趣。

新闻观察: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

高老师,关于人工智能的培养如何从娃娃抓起,您有什么观察和建议?

首先,培养这类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要趁早。我一直提倡要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同时要从单纯面向有创新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转变,让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课题组、早进科研团队、早进项目学习,推动教育教学从“知识为主”逐步转向“能力为先”。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打破大中小学各学段的壁垒,有效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实现不同学段层次的差异培养、合理延展、有效贯通,构建系统化、长效化的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这样才能选育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潜质、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可以依托“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等,推动高校和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互相衔接、螺旋上升、渗透融合,健全完整的育人链条,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长。因此,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要坚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探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如何有效衔接,畅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最后我提一下“人工智能+教育”。在“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新场景教育模式下,沉浸式体验正逐步成为催生教育创新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教育”可以通过结合先进的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造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为学习者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得教育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这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将会是极大的助力。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