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链通全球·“八闽宝贝”出海记(五): “一度绿电”里的供应链密码
2024/12/02 来源: 厦视新闻
分享:

2日,百宝箱里的宝贝是“一度绿电”。“电”,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小到照明、取暖,大到生产、国防,“电”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运转。不过,传统的火力发电,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为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助力可持续发展,“光伏+储能”这种更加绿色、环保的发电方式,正逐步从“补充能源”走向“主流能源”。福建深度融入“一度绿电”供应链,照亮全球绿色转型之路。

生产1度电要消耗多少资源?如果是传统的火力发电,大约需要消耗300克标准煤、4升净水、190克柴油和59克天然气;而光伏发电,只需要一块250瓦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晒4个小时。如何为一度电注入“绿色动能”?一场高效协作的供应链行动,正在全球上演。

你以为的沙漠,是什么样子?在光伏发电从业者看来,沙漠,就是绿洲!

这里是沙特阿拉伯吉达第三工业城,75万块光伏板有序排列,如向日葵般追随太阳,不断汲取着能量。光能转化为电能,能为吉达及周边地区的45000个家庭提供清洁能源,相当于每年可减少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记者 朱叙原:现在已经进入了秋季阳光还如此强烈,体感温度甚至超过了40℃,足以见得沙特阿拉伯是一个适合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然而沙尘就像是阳光的面纱,会导致光伏板的发电效率降低,那么这片充满机遇的新能源热土,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高温之下,75万块光伏板的清洁任务,是巨大挑战,也给了机器人大展拳脚的机会。赶在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连绵不断的光伏板前,加内什·库马尔就开始了日常的工作。作为厦门蓝旭科技驻吉达项目的现场负责人,他要仔细检查前一晚智能清扫机器人的运行参数。为了确保解决光伏板发电效率,以往,光伏电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依靠大批人力清洁光伏板,不仅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现在308台厦门制造的智能清扫机器人成了光伏电厂的得力助手。

厦门蓝旭科技驻吉达项目现场经理 加内什·库马尔:光伏板会跟太阳转动,再加上地面也有坡度,所以我们根据沙特的情况,不断优化机器人的爬坡能力,现在光伏电池板表面的清洁率能达到99.5%以上,福建厦门机器人赞!

吉达光伏发电项目经理 蒂鲁:以前一个约300兆瓦容量的光伏电厂大概需要人工10到15天来清洗,现在只需要一个人在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上点击一下,所有的机器人会同时启动,一个晚上能完成整个电厂的清洁工作。

近年来,随着全球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光伏企业出海,加速布局海外新兴市场。“加速度”的背后,庞大的供应链在发挥着巨大能量。就拿一块光伏板来说,在成为追光逐日“小能手”前,它要经历从硅石到硅片、再到太阳能电池板的多重“蜕变”,每一环,都在考验供应链的韧性,而厦门企业在这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 姚婕:我手上拿着的这块“石头”是刚刚经过冶炼、精炼、加工等环节生产出来的一块高纯硅,素有着“工业味精”的美誉,它也是光伏产业链中重要的原料来源,像我身旁这样一吨重的高纯硅,大约可以生产成1340块太阳能电池板,相当于三分之一个足球场的大小。

在三明泰宁的这家工业硅冶炼生产企业的车间里,一包包“热气腾腾”的高纯硅正陆续“出炉”,后续,它们将被发往下游的硅片厂、电池片厂、组件厂等。

泰宁县三晶光电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廖增荣:这批订单主要是完成国贸股份的,国贸股份有非常稳定的客户还有贸易渠道,基本上是销往美国铝业、俄罗斯铝业,还有挪威这些国内外比较知名的大企业。

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对于光伏板的生产来说至关重要。厦门有着全国最大的工业硅供应链,每年,都有超50万吨的工业硅,经由国贸股份的供应链网络,输送到产业链中下游工厂。

厦门国贸有色矿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戴佳伟:硅料厂商可通过国贸股份遍布全国的贸易网络和自有工厂,将光伏原料工业硅粉直接配送到厂商,保障从一颗颗不起眼的灰色硅石,到阳光下孜孜不倦发着电的光伏组件板,持续赋能我国新能源光伏产业最主要核心部件电池片的原料供应。

工业硅的价格波动不小,高峰时每吨价格超过15000元,低谷时每吨仅11500元,一度跌破成本。戴佳伟和他的同事们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工业硅期货,帮助生产企业在期货市场提前“预定”工业硅价格,无论市场如何震荡,企业都能以预定价格卖出工业硅,从而避免了因价格下跌带来的停工、亏损等问题。

厦门国贸有色矿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戴佳伟:我们高度重视工业硅期货这一金融工具对产业链的影响和机遇,理性引导产能投资,服务产业保供稳价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

原材料的价格稳定了、供应量有保障,中下游企业也能更加心无旁骛地进行研发创新。工业硅制成的光伏板和玻璃相结合,又能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在厦门的产业园区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丝路阳光(厦门)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世伟:我们为科创园打造了用碲化镉、晶硅等电池芯片,定制化生产出不同规格型号的发电玻璃,安装在墙面、雨棚、屋面等地方,我们是将电池芯片利用高科技技术植入玻璃中,使其具有幕墙性能,又有发电功能,一天大约能转化出1300度电左右,可以抵消企业100%的用电成本,余电还能并网卖给国家电网。

周世伟所在的丝路阳光新能源公司,是福建省首个新能源光伏幕墙发电玻璃组件生产基地。今年初,他们成功研发出炉世界级超大版型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光伏玻璃组件。这片玻璃长3米、宽1.2米,就像给建筑穿上可以发电的外衣,每一小时就可以发一度电,一年最高能发电2300度,能够满足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日常生活需求,相当于植树造林100棵。

丝路阳光(厦门)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世伟:我们的产品已经走向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捷克、德国等国家,现在还在跟韩国、日本、印度、阿曼等国家的客户洽谈。

在厦门港,丝路阳光新生产的一批光伏玻璃组件,正准备搭乘地中海航运的集装箱船舶出海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这条航线是今年8月新开通的,航程相比此前缩短了约5天。在这趟航程中,越来越多福建制造的光伏产品一起奔赴南半球。

记者 姚婕:穿梭在悉尼的大街小巷,我们发现许多房子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光伏板。在这背后,厦门企业清源股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企业研发的光伏板支架,是清洁能源输送的重要纽带。目前,在澳洲市场,企业连续13年保持屋顶光伏市场占有率第一,每两个安装的光伏板支架,就有一个来自厦门。

生产“一度绿电”,效率越高,越有竞争力。来自厦门的光伏支架,不断优化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能够自动调节方向,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太阳光。萨姆·格罗维斯所在的澳大利亚绿色科技有限公司,引入厦门制造的光伏支架,巩固了公司在澳大利亚屋顶光伏40%的市场份额。如今,他又盯上了厦门的光伏储能设备。

澳大利亚绿色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萨姆·格罗维斯:澳大利亚市场非常愿意与中国合作,我们始终对来自中国的新产品持开放态度,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绿色低碳。

格罗维斯说的光伏储能设备,正在厦门进行升级研发。在海辰储能的实验室,研发人员针对澳大利亚的极端天气,对储能电池产品进行性能提升测试,确保遇到极寒极热天气时,也能更好地释放晴天时储存的电量。

海辰储能电池研究院资深经理 吴长风:比如说澳洲有些地方,包括沙漠地方,它的辐射是很高的,包括地面温度有可能是七八十摄氏度,集装箱电站怎么去隔热,还有防辐射,另外还有整个电池在运行过程中一些精准的控温。

储能,相当于要建造超大型“充电宝”,为了攻克技术难点,海辰储能牵头整合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组建厦门先进电化学储能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发耐高温材料、增强耐低温性能,优化智能控温系统,带领着光伏储能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出海,拿下一个个国际订单。

海辰储能首席运营官 胡志嘉:我们现在把厦门基地当作一个海外发展和推广的桥头堡,包括哪些我们和供应商进行一个技术授权,哪些集体出海,这些我们要进行一个详细策划。

从一束光中捕捉一度绿电,推动能源转型升级。如今,在全球,越来越多的荒漠戈壁正被光伏蓝海覆盖,不少欧洲居民家中,出现了储存一度绿电的设备。在这过程中,厦门积极融入全球化,构建绿色供应链网络,从硅石到电池片、从光伏到光储,越来越多厦门智造、中国技术的出海,正不断刷新全球能源结构“含绿量”。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