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认证要严 让“证书”和“人才”相匹配
2024/10/12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水博士”现象何解?:“95后”研究员简历含4个博士2个博士后 被暂停聘任

最近,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的“95后”研究员赵子健,因简历中拥有“4个博士2个博士后”以及20多项社会兼职,受到舆论关注和质疑,有网友调侃其为“水博士”。的确,不到30岁,就拥有这么多的博士学位,难免让人怀疑其水分大。那么,究竟有多大水分呢?来看报道。

根据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发布的研究人员简历,赵子健分别拥有艺术学、心理学、教育学、圣经研究四个博士学位,以及技术管理(艺术科技)博士后、心理学博士后。简历还显示,赵子健不仅是教授,还是18个行业协会的会员和6个社会组织的专家、督导或研究员。

针对简历引发的争议,10月10日,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向媒体表示,赵子健已经将4个博士、6个硕士和本科的学历学位证书,以及社会兼职的证明材料提交给了研究院。经初步核查,其中一个博士学位已经获得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另外一个博士学位刚拿不久,正在申请中留服的认证,而教育学博士和圣经学博士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获得的,这两个博士中留服并不认可。当晚,该院发布公告称,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

而针对社会兼职的真实性问题,有媒体联系了赵子健简历中提到的3个行业协会进行核实,得到的反馈是赵子健并非其中两个协会会员。多个行业协会还表示,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已介入此事调查。此外,还有媒体采访了赵子健籍贯地安徽淮南市的人才部门,得到的回复是,目前当地人才库没有此人。

淮南市委人才工作局工作人员:我刚才翻了一下,我们目前收集的信息,没有这个人的信息,(淮南市人才库)起步的要求,我们按照全省的人才认定标准来进行认定的,一般达到教授、正高级以上,我们都会进行摸排。(他介绍自己的简历就是教授级)我们不能凭口头说,我们至少要看到他的证件或者佐证材料才行。

“水博士”现象何解?:山西一高校引进多名东南亚博士生引质疑

显然,赵子健的学历含金量和社会兼职真实性,都难以经得起推敲和审视。刚刚新闻中提到,他有两个博士学位只是读了在线课程就能拿到,这也正是近年来备受诟病的“水博士”的一种类型,这些博士项目往往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学生不需要付出太多精力,就能轻松拿到学位。然而,正所谓供需一体,有需才有供,“水博士”之所以层出不穷,正是因为一些单位一味想要提升“含博量”所致。无独有偶,最近,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布的博士生引进录取情况,也引发了热议,因为学校拟引进的10名人才中,大多是毕业于东南亚及东亚国家的博士生,同样引发了网友们对其“含金量”的广泛质疑。

从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公示情况来看,拟引进的10名人才中大多为毕业于东南亚国家的博士研究生,如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泰国易三仓大学、泰国西那瓦国际大学、菲律宾基督教大学等。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亚当森大学曾于2021年11月,被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列入“学历学位认证加强认证审查”名单之中。

在不少人看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全日制公办幼师人才专科学校,引进人才应该更注重实操能力与经验。此外,学校对于海外普通院校毕业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将提供安家费20万元以内,科研启动费理科10万元以内、文科5万元以内。如此花重金引进博士生,是否能达到效果也令人担忧。

大学生 小吕:显得太过功利,也没有注重这个教学质量的建设什么的,我觉得我不是很认可。

大学生 小续:我知道它肯定是注重这个学历的,学历越高的学生来学校里面当教师,这样是好的,但是它这有点极端化了。

那么,为什么高校要花重金引入这些含金量存疑的博士生呢?有媒体报道,当前我国很多地方普通院校缺少平台优势,叠加经费拨款、设备器材、发展路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局限,很难吸引到国内的博士人才。而不管是院校升级为大学,还是申请硕士点,都会对教师队伍的博士比例有所要求。为了获得更充足的经费、更大的招生规模和发展空间,一些高校便开始“为引进而引进”,把引进人才的名号摆在实力之前。

中国教育在线副总编辑 江爱萍:这个实际上也是在应付,或者说是应对我们整个评估评价机制的一个现实问题,这些现实问题也需要我们在管理机制上去进行反思,我们的这个评价机制或者是评估机制是否合理,是否真的对于学校的教学教育和科研真的是有利的,还是它就是一个为了指标而达成指标的一个短视行为,这是需要我们更多地深入反思的东西。

专家表示,纸面上的“含博量”并不等于真正的教育质量,不同高校基于自身的定位,也应当具有差异化的人才评估方式。以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其开设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青少年工作与管理等专业,大多具有较强的实操属性。就此而言,比起拥有海外博士的头衔,丰富的行业实践和实打实的专业技能,才应当是胜任专技岗等职位的核心竞争力。当这类专科院校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职业能力上,同样能够走出“小而美”的特色发展之路。

新闻观察:认证要严 让“证书”和“人才”相匹配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熊伟,你怎么看如今这些“水学历、水学位”的现象。

前些年,高等教育领域出现学历学位造假的情况,经过一系列整顿,造假现象少了。如今“水学历、水学位”的情况又层出不穷,拿到手的证是真的,可这其中的含金量却被打上了问号。所以我认为,首先就得要把好人才培养这一关。一张学历学位证书,是对一个人知识水平的认证和肯定,可是当这张证书和本人知识水平不相匹配的时候,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张证书毫无意义。从教育的层面要解决学历乱象问题,首先要让学历学位的认证门槛更加严格,当评判标准更加严格的时候,才能让人才的含金量和这张证书相匹配。

刚才提到,这二者之间如果不相匹配的话,一张证书的意义并不大。可现实情况却是,这张证书在社会中有着很大作用,它是一块敲门砖,在很多领域不管人才是否有真才实学,得有这个敲门砖才行。其实,不少领域设置这样的学历门槛,在理念上并没有错,通过这道门槛筛选人才是一种途径。只不过,这种途径现在被人钻了空子,所谓的人才中的水分是越来越多。此外,一本学历学位证书也仅仅代表本人在某一知识水平领域中的成就,而人才的评价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当然,如今我们也有职业技术人员等其他的一些评价体系,但是不同的评价体系相匹配的一些福利或者优待政策,却有着不小差异。所以一方面,对于人才的评价要打破唯学历论,我们希望接下来能够建立更多元化的,基于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多去关注人才的真才实学。此外,不同的评价体系所对应的人才优待政策也应该相匹配,这样才能让人才百花齐放。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