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在商超经常会看到像蒜蓉枝、贡糖,麦芽糖这样的“古早味”小吃,它们很多都来自于翔安新圩镇的桂林村。因为盛产传统糕点,桂林村也被大家称作“美食村”。在乡村振兴中,桂林村做起了“古早小吃”的文章,村民们也靠它走上了致富路。今天的《去乡“厦”》系列报道,我们就去看看桂林村的“甜蜜”致富经。
如果要用一个味道来形容桂林村的话,那应该是甜的。顺着香味,我们来到桂林村的一户村民家里,村民谢金鹏正在灶台前添火蒸糯米。一聊才知道,他正在制作麦芽糖。
翔安区林豆纤淀粉制品店 谢金鹏:等一下就是加麦芽下去,我等会儿弄给你看。
把麦芽捣碎,与蒸熟的糯米混合,倒入一定比例的热水,静置5个小时。制作麦芽糖的工序真不简单。
翔安区林豆纤淀粉制品店 谢金鹏:然后再榨干,用那个汤煮,煮四五个小时就可以了。
谢金鹏说,制作麦芽糖,从浸泡麦子到最后熬制成麦芽糖,最少需要4-5天。因为工序繁琐复杂,现在亲手制作的人已经很少了,邻里街坊都直接找他购买,买的人越来越多,收入也上来了。
翔安区林豆纤淀粉制品店 谢金鹏:现在这个传统的食品都比较少了,以前是做起来自己要吃的 慢慢就有人买了,就是在我们这本地卖,差不多一天就卖20、30斤。
在桂林村,制作“古早味”的糕点小吃几乎是每家每户都会的手艺。但记者了解到,人口三千多的桂林村,现在只有十几家像谢金鹏这样的家庭作坊在坚持。那其他村民是真不再做这些糕点小吃了吗?答案当然不是。在桂林村,有的家庭小作坊已经发展成了初具规模的公司,一些村民也变身成了产业工人,在公司里继续制作这些传统的糕点小吃。比如村里的红发食品公司,最多的时候,他们可以提供70个工作岗位。
厦门七里红发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沈辉煌:比如家庭有小孩,老人没法出去打工的,我们帮他就业,带动他们的收入,就近就业。现在政府有一些扶持政策,以我们为主,带动一些小作坊,成立合作社, 一起发展,通过渠道来把它带起来做大做强、做规范。
厦门七里红发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 沈辉煌:这个我们的成型车间。(这个就是我们蒜蓉枝的雏形是不是?)对,等它一条成形起来。
将揉好的面团切成条状,然后搓成麻花状、拉起,工人们的娴熟操作,看的我也跃跃欲试。
现场:(这么长够了吗?)拉住,等下这边要留一个洞,然后搓。对,给它搓紧了,然后你给它拉起来。不够紧,再紧一点,你搓紧了它拉起来自然会卷起来。(看你们做很快,但我发现自己做没有那么简单,还蛮多技巧性的东西在里面,你一天大概能做多少个?)一个早上大概就是一个人五十斤面粉。
油炸、挂霜,一步步操作下来,蒜蓉枝也就制作完成了。沈辉煌介绍,过去都是用锅铲翻炒挂霜,但随着需求量增加,公司也引进了设备,改用机器搅拌。这边蒜蓉枝才刚刚完成,工人们又开始制作木梳包,目前他的工厂可以制作蒜蓉枝、木梳包、花生酪在内的十多种小吃,销往全国各地。
以食品公司为中心,带动家庭作坊成立合作社,这样的合作形式,帮村民打通了渠道,扩宽了销路,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目前,桂林村已经成立了6家合作社,通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带动了包含蒜蓉枝、贡糖等在内的十几种传统糕点的销售。各式“古早味”的小吃,不仅在这里得到传承,还逐步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村民们靠着它,也走上了“甜蜜”的致富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