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别让急救只能“干着急” 我国急救技能普及有待“加急”
2024/09/14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来看头条。每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世界急救日”,今天是第25个“世界急救日”,这个特殊的日子,旨在呼吁人们重视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高“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急救在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无论是“心脏骤停、还是溺水、烧伤”等意外情况,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甚至挽救生命。专业人士指出,掌握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等基本急救技能,每个人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他人的救命天使。几天前,在上海地铁上就发生一场紧急救命行动,我们先一起去看看。

上海:乘客突发心脏骤停 众人救助挽回生命

前几天,在上海地铁3号线上发生惊险一幕,一男乘客在快到站时,突发疾病、心脏骤停、不省人事。地铁列车停靠后,接到报警的驻站民警和地铁工作人员,立即上车将心脏骤停的男乘客,转移到了站台空旷处。

幸运的是,站台上刚好有两位会急救的热心乘客,其中一位还是名护士。随后,两名热心乘客以及宝山路站站长,三人轮流为男乘客做 心肺复苏按压 和人工呼吸急救。

期间,地铁工作人员还拿来了AED自动除颤仪,为心脏骤停的男乘客除颤抢救。经过三人10分钟一刻不停地按压和除颤,男乘客终于恢复了心跳和部分意识。

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后,继续为男乘客进行了10分钟更专业的急救处理,慢慢地,男乘客恢复了交流沟通能力。

江苏宿迁:老人突发心脏骤停 路过女子跪地急救

前段时间,在江苏宿迁市区也上演了一场真实版的“生死时速”,一名七旬老人在一所学校门口,突发身体不适,倒地不起,危急时刻,一位路过的护士迅速上前展开施救。

施救者 秦苗:当时,老人嘴唇发紫,失去意识,没有呼吸,没有心跳,然后立即给他进行心肺复苏。

听闻有人倒地,正在附近执勤的民警也立即赶了过来协助给老人做急救。经过近2分钟的心肺复苏按压,老人慢慢恢复了意识,脸色也逐渐好了起来,初步脱离了危险。

施救者 秦苗:120急救车过来之后,我就简单地和医护人员进行了交接,民警和医护人员一起,把老爷子架到了平车上面,然后送到了医院。

经过医院系统救治,目前,老人生命体征平稳。

刚才新闻中,两起急救事件中的当事人都是由于发生心脏骤停,陷入危急状况。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人因心搏骤停导致死亡。针对这类心源性猝死的抢救,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如果心跳停止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患者救活率可达50%;超过这一黄金救援时间,可能就会错过最佳时间。现实生活中,一些围观者坦言,自己不是不想帮忙,而是没有相关急救知识怕帮倒忙。有资料显示,我国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普及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心肺复苏成功率仅有1%-2%,而发达国家可以达到40%甚至50%。

为科普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市民互救自救的能力。今天,我市举办了多场急救日科普活动,其中,市红十字会联合厦门地铁设立了全省首个地铁应急救护学习e站。我们接着来看。

全省首家地铁应急救护学习e站启用

上午,厦门地铁红十字应急救护学习e站启用仪式在地铁湖滨东路站举办。新启用的应急救护学习e站配备应急救护学习一体机、模拟人系统和自动体外除颤仪等培训设备,市民和乘客不需要预约,可以随时到站点,通过培训设备学习心肺复苏、AED使用、气道异物梗阻等急救技能。

市红十字救护培训中心讲师:手绷直往前倾,边看他边压,走,01,02,03。

现场,市红十字救护培训中心的讲师向市民和乘客演示了AED设备的使用方法、海姆立克急救法等救护知识,让市民和乘客在实践中掌握急救技能。

市民:学了AED的使用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对身边患者提供有效帮助,说不定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厦门地铁运营公司客运一分公司副总经理 杜伟:我们在地铁里设置这样一个环境,其实也是为了让乘客可以零距离去接触应急救护培训,让他们掌握急救、自救、他救的一些方式和方法。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厦门轨道集团已经在全线网的地铁、BRT所有车站配备了AED设备,一线员工红十字急救证书取证率达到100%。

探索急救医疗服务和外事服务相结合新模式

上午,在思明区筼筜街道官任社区,市医疗急救中心与市外事翻译护照签证中心共同签署党建联创共建协议,双方将在提高公众在突发事件中的自救互救能力、提升外籍人士在厦生活安全和便利性等方面开展工作。

市医疗急救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 董蓓蕴:联创共建单位,将进一步实现双方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探索急救医疗服务和外事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

现场还邀请官任社区居民和外籍人士参与急救培训,急救培训师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居民讲解急救知识,结合案例剖析应急处理技巧。

新闻观察1:别让急救只能“干着急” 我国急救技能普及有待“加急”

今天来到演播室的观察员是胡兰兰,首先,对于掌握急救技能,以及目前大家掌握急救技能的普及程度,你有什么看法?

其实刚才新闻中提到的上海、江苏这两个案例,在厦门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我们也做过相关的采访报道。每次在做这样的新闻,我们会感慨这些人的幸运,能遇到对他们施以急救的人,在黄金4分钟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但同时你要知道,有很大一部分人,在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因为没能得到及时的救援而丧生。当然,心肺复苏只是急救方式的一种,像台风天的急救指南、泥石流来临如何躲避?伤口如何止血?烧伤烫伤了该怎么处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日常掌握的急救技能。但很可惜,这些急救技能在我国的普及率还不到1%。这个数据,确实给我们一个警醒,就是急救技能在我国的普及到了要“加急”的程度了,那该怎么“加急”呢?

我觉得很多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参考。比如在日本和法国,普及自救急救知识已经纳入小学生课程。美国的急救课程从幼儿园就开始,到了初中,就要接触真正的急救方法,设置各种演练、考试的内容。反观目前我们的一些应急知识进校园,还多为一些临时性的讲座,比较简单、也不够系统,所以可不可以考虑把此类知识的学习实操作为大、中、小学的一门课程固定下来。除了针对学生群体的普及,企事业单位是不是也可以在入职培训中,加入急救知识的学习、甚至考试。或者是在单位的党建活动中,把这项内容放进去,作为一项学习指标,甚至参与到年末的考核。从学生群体,到社会群体,都有很多途径可以让大家去逐步掌握急救技能,我觉得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方向。

关键时刻救命的AED被“扫码”挡住?

刚才说到心搏骤停后的4分钟内是急救的黄金时间,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是一种普通公众也可掌握操作的救命“神器”。目前,我国正逐步提高公共场所AED配置率和覆盖面。在公共场所放置“救命神器”,旨在方便取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救援效率。但令人费解的是,有些地方配置的AED在取用程序上太过繁琐。比如,近日,海南海口一市民发布视频称,当有人晕倒,需要急用时,却发现附近的AED需要扫码才能打开。因网络信号不佳,迟迟无法扫开外箱取出AED,好在最后晕倒的病人被抢救了回来。

新闻观察2: “救命神器”不是摆设 要配好更要用好

救人的AED在关键时刻,却出现了使用障碍,对于这种情况,兰兰你有什么观察?

确实,当一个人需要急救的时候,“救命神器”放在你面前,会不会用是一回事?如果“救命神器”不好用,或者用不了那就是另外一个性质了。我觉得这种现象,往大了说,无异于“草芥人命”。因为那不是个摆设,是个救命的东西。目前,初步统计全市公共场所AED配置已经有1000多台。如何让这1000多台的AED最大程度发挥它的作用,我觉得就要提三点问题,AED在哪儿?AED怎么用?好不好用?

AED在哪儿?其实就是要告知大家你这1000多台AED布设的具体点位,以便大家在需要使用的时候,能及时找到这个“救命神器”。目前,我市是利用了智能化管理平台,在“美丽厦门 智慧健康”、“厦门120”等微信公众号上上线了全市AED电子地图。如果遇到了需要使用AED的情况,通过这些平台,可以快速查询到离你最近的AED的点位。第二个问题AED怎么用?我个人有一些建议是,在投放地点以及周围,除了可以作出更加鲜明的引导标识之外,是否并且配备一些播放设备,能循环播放它使用方法。另外一些常在这些AED点位周围工作的群体,比如保安门卫,一些环卫工人,甚至是附近的店铺商家,一些工作人员,是否可以引导他们去学会AED的使用,我相信大部分不会去排斥学习这项知识的。当有人需要AED但不会使用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就可以发挥一些作用了。最后就是好不好用的问题了,这就涉及到安装AED的相关单位,或者机构需要形成常态化的检查。不是说布设好了,就可以不管了,还是需要专人定期对全市这1000多台AED设备做维护检查,让它在需要派上用场的时候,最大程度发挥好它的作用,让救命神器真正做到配好更要用好。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