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国加大了对珊瑚礁的保护力度,珊瑚礁的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在厦门,虽然没有珊瑚礁的分布,但是却有这么一群人,做着与珊瑚有关的工作。《奔腾吧 后浪》这一期,我们去认识一位在海底种珊瑚的人。
他是一位珊瑚“育婴师”,14年与珊瑚为伴。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它的美,它触手生长出来的时候,摇曳多姿,那个颜色,潜水几次你就会被迷住了。
为了保护珊瑚,他带领团队成为“六边形战士”。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你要懂得自己采样,自己懂得鉴定,安排他们去做潜水培训,技能是不断叠加。
心系“珊瑚海”,他为那抹五彩斑斓,纵身跃入奔腾的人生。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我希望保持一个精力充沛的状态,做点贡献,因为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每年4月到10月,是珊瑚研究水下作业的“黄金时期”。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多少米?建佳,11米可能还要再靠近一点了,不过我们游进去也行。
两个月前,郑新庆的团队在古雷这片海域发现大面积造礁珊瑚群落,引发不小的关注。这一次,他们希望通过全方位摸排,进一步掌握造礁珊瑚的分布状况,为它们提供更好的管理和保护。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这个区域其实它重要性很强,它处在造礁珊瑚群落分布的最北缘,可能是未来气候变暖的一个背景下,南边的珊瑚往北扩散的一个潜在庇护所,如果这个地方不保护好,以后它就扩散不出去了。
现场:这个点位珊瑚不错,有锯齿刺星珊瑚,标准蜂巢珊瑚跟斯氏角孔珊瑚,覆盖率大概在5%到10%之间,还是蛮壮观的。
看来,今天收获颇丰。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 王建佳:我们要下去做一个定样的调查,继续在下面布设样带 拍摄录像,收集一些视频资料,回去室内分析,底下都是珊瑚。哇,那看来挖到宝了。
(您这工作,算是实现潜水自由了吗?)可不能这么算,因为工作的时候,在水下要待好几个小时,是个蛮辛苦的事情,但是在水下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好玩的东西。
做珊瑚研究要掌握多少种技能?郑新庆会告诉你,既要下得了海,也要开得了缸。
2013年建馆,到现在整整11年了。
海洋三所的珊瑚保育馆,是我国首个规模化珊瑚礁人工繁育实验室。通过模拟野外环境,让100多种来自不同地区的造礁珊瑚在这里“安家落户”。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像这颗蔷薇珊瑚,来自西沙群岛,来的时候就一小片,这些鹿角珊瑚很多也是来自西沙的一个区域,澄黄滨珊瑚来自海南。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我们这个地方是不靠近珊瑚礁区的,要开展我们的研究,我一定要做一些培养,慢慢学习怎么养珊瑚,我们差不多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对于郑新庆来说,与珊瑚结缘是一次误打误撞的选择。在这之前,做了10年筼筜湖生态修复的他对珊瑚知之甚少。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我来三所工作的时候,我也抓瞎,一点概念都没有,我2011年9月就进三所,2012年学会潜水,之后马上就被拉到海岸开始干活了,从慢慢的啥也不会,到慢慢的潜水技能越来越好,到现在我接近有潜水了2000个气瓶左右。
认识加深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收获的过程,你其实慢慢就会被吸引,慢慢喜欢上,它帮我打开了一个色彩缤纷的、波澜壮阔的世界。
为珊瑚“奔腾”的14年里,郑新庆还带出了一帮“后浪团”。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周曦杰:我们之前的一些实验常常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你会发现古老的生物,它好像在这个环节中的适应性,还有它进化的潜力,似乎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2023级博士生 张婧婧:像我们研究珊瑚有很多人,真的只是因为兴趣,它是一个很美丽的生物,看着小鱼在珊瑚中间游来游去,真的觉得很治愈。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我们现在基本都是很年轻的,可以做出比较有创造力的一些成果来,可以保护我们的珊瑚礁,恢复我们的珊瑚礁资源,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念想。
从2012年开始,郑新庆的团队就挑战在海底移植珊瑚。这次,他们要做一个更大胆的尝试:让东山海域消失已久的霜鹿角珊瑚,重生。
现场:螺旋的下钮还在吗?没有。他只拿这个过来是吧?对。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这个我在实验室培育了大约有一两个月,珊瑚的种苗来自于深圳,因为它这个物种原来在东山是有的,但是现在没了,差不多已经消失了20年了,因为兄弟屿是个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我们想试一下。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科研助理 方鸿飞:我们会下去把架子,把苗圃这些都放一放,同时看看这边有没有造礁珊瑚。如果有的话,接下来我们还会再做一个样带。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这几年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珊瑚白化是非常厉害的,一旦白化时间太长,死掉的话随着这种海浪的侵蚀,它的骨骼形态就会坍塌,所有这些鱼类,它就不在这边了,渔民赖以生存的生计也可能会消失。
我种珊瑚的目的不是说我们摒弃了自然恢复的过程,我们原则是自然恢复为主,当它无法实现自我恢复或者说自我恢复很慢的时候,我通过适当的人工干预手段,可以加速它的自然恢复过程。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我们期待两个月以后,差不多10月到11月份,我们再过来看一下它整体生长的情况,如果它完成整整一年的周期的话,我觉得这地方是ok的,没问题的,今天完成一个任务了。
在浩瀚的大海面前,郑新庆不过是种下了沧海一粟,但这却是他奔腾人生的答案,答案里那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正待成林。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郑新庆:我希望未来我们的星球肯定还是维持一个生态繁荣的景象,是充满了绿色,充满了生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