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海之治:做好加减法 管好这片蓝
2024/09/05 来源: 特区新闻广场
分享:

厦门的治海经验凭什么引领全国,走向世界?今天,我们去厦门的海湾、岸线里找一找答案。

从厦门地铁一号线列车上向外看,两侧海景风光一览眼底。这条地铁也因此被人们誉为全国最美的海景地铁。如果不是八年前完成“高集海堤开口”,今天车窗外的这片海很难有如此的蓝。

上世纪50年代,建设者们移山填海,建起了跨海长堤,打通了厦门岛与大陆交通运输、物资运送的生命线。但是当时的建设缺乏对海域环境影响的科学论证,随着时间推移,海堤两侧淤积严重。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余兴光:这一段也是我们东海域跟西海域这个地方交界断面,一个血脉堵掉之后,你可以想象一下造成的生态问题就多了。

当时厦门经过近十年努力,已经先后对东、西海域进行了清淤退养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海堤开还是不开?决定了整个厦门海域生态能否继续向健康方向发展。为了提升厦门东、西海域的水体交换能力,最终厦门人还是决定把海堤打开800米的缺口。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余兴光:应该说打开海堤,实际上也是反映了我们厦门市在整个海洋保护、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整个城市生态发展当中一种认识提升,对全国对世界都有示范意义。

为了继续传承海堤的精神,人们建成了这座海堤纪念馆。它铭记着移山填海的历史,也彰显了厦门人对海洋生态治理的眼界和决心。

尊重自然,还海于民,近三十年来,厦门做出了很多先行先试的治海抉择,也凝聚成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的厦门经验。位于厦门岛东北部的五缘湾,曾经人们围海建堤,养鱼晒盐,留下了一片烂泥滩。作为当时岛内尚待开发的区域,烂泥滩该如何整治?填海造地还是清淤还海?成为了摆在厦门人面前的选择题。

厦门市原副市长 潘世建:当时市委市政府广泛听取了人民的意见,广泛地深入地听取了我们海洋专家和城市规划专家的意见。决心清淤还海,这是很不容易的。这可以说在当时我们中国的城市中,这是唯一的一个。

跨海架桥,中间清淤,两岸造地,打开海堤,引水入湾。岸线修复了,海水变活了,海湾留住了……如今的五缘湾,水草丰美,飞鸟成群,五座大桥横卧碧波,寓意着“天、地、日、月、人”的和谐共生。今年,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被自然资源部写入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成为厦门平衡“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出色答卷。

做好加减法,管好这片蓝,厦门在开展海域清淤、退渔退养的同时,启动湾区整治、生态修复,也走出了海洋管理新路子。眼下,厦门正加快推进同安湾、欧厝、大嶝等海域的养殖清退工作,厦门海域全面清退即将完成。未来,环东海域滨海浪漫线将进一步延伸,串起更多的滨海风光。

“立法先行、集中协调、科技支撑、综合执法、公众参与”,厦门把生态治理的理念谱写成了城市建设的主旋律,更成为了世界瞩目的新样板。从海沧湾、杏林湾到环东海域……一片片宜居宜业的新城沿海而兴,助力厦门向着“海湾型城市”大跨步发展。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余兴光:厦门的生态整治跟修复是跟生态城市的片区发展是密切挂钩的,整体围绕一个海湾城市发展的时候,海湾本身你要不做好,机制不做好,生态基底不做好的时候,你海湾城市也很难发展好的。

在会展中心前的沙滩上,厦门人树立起了一座雕塑,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正托起了蓝色的地球。WOW,就是“厦门国际海洋周”的英文缩写,它向人们讲述着厦门与海的故事,对海的情怀。

厦门市原副市长 潘世建:这么一个很有标志性的保护海洋、保护我们蓝色国土的一个标志性的雕塑。我们把这个名字取名叫做永恒之恋,永远要怀着一个保护蓝色的海洋、保护蓝色的地球之念,来营造我们的幸福的生活。

海洋的治理,永远没有止境。尊重海洋,治理海洋,守护海洋,厦门用魄力、用智慧、用信念,让生态成为了城市最美的底色。海洋也用蓝色的臂弯回馈厦门,托起一个城市扬帆逐浪的梦想。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