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为了持续推进农村水污染防治,厦门“对症下药”开展了一系列综合治理。不仅为每个村庄制定了不同的雨污分流改造方案,还强化了末端信息化建设,对排水问题进行智能化管理。《河长制河长治》专栏,我们就去看看同安区一些村庄的变化。
走进同安区沟墘村,墙面上整齐排列着雨污管网,沿街路面看起来十分干净整洁。然而,就在一年多前,这里还饱受雨污混排的困扰。原来,沟墘村近几年来外来人口不断增长,生活污水排放越来越多,再加上沿街开了不少大排档和理发店,油污、毛发常常堵塞排水管道。一下起雨,污水反流到路面,沿途都散发出阵阵恶臭。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沟墘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问题,市河长办先后组织多家设计单位现场把脉,根据沟墘村的实际情况,按照“一村一策”的原则为沟墘村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去年年初,村里正式开启了雨污分流改造,陆续建起了化粪池、隔油池、毛发收集池、沉砂池、公共倾倒池等预处理设施,防止油污、泥沙、毛发等污染源直接进入污水管网堵塞管道。同时进行分散调蓄、初期雨水控制,在具备条件的位置设置分散式初期雨水收集调蓄池,最大限度收集初期雨水,减少污染物入河风险。改造后,沟墘村的村民们很快感受到了村里的变化。
同安区沟墘村村民 严三妹:(雨污分流后路边)污水不会冒起来,没有臭味了,环境什么都很好,苍蝇不会飞进来。
同安区沟墘村村民 张得意:雨污分流之前,我们整个村庄,下大雨的时候会冒起黑黑的(污水)很臭,改造后就很干净了,路面就不会有污水了,特别是这个车库,从三个方向截流下来,这个车库就不会进水了。
近日,同安区市政园林局还在沟墘村和三秀山村,开始试点“一户一码”,每家每户门口都张贴着专属的排水智慧管理二维码。村民们只要通过手机扫码填报,就能将雨污水管道堵塞、破损等情况,实时上报到区里的排水智能化管理平台,管理人员接收到信息后,可以快速到场解决。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个管理平台,他们可以实时接收到村民上报的维修需求,并清晰地调取管网位置、建设资料、管养状况、维修记录等信息,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和排水智能管理水平。
同安区市政园林局市政公用保障中心副主任 张庆海:目前我们通过三秀山村和沟墘村的试点,有600户二维码正在试用中,争取到今年年底前完成同安区60%农户的(管网)数据收集和展示。
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我市就全链条开展了村内生活污水、“小、散、乱、污”企业排水、畜禽养殖废水、农业灌溉用水、沟渠水塘小微水体的系统治理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我市已完成1167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作,完工率达95.8%,基本实现全市全覆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