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学习类APP里的商业歪风亟需遏制 多方携手维护清朗网络
2024/08/21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如今,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已经跟互联网密不可分了。比如暑假期间,不少中小学生会根据学校和老师的要求,通过学习类、工具类APP进行学习打卡、资料查询、运动记录等。不过,最近有家长反映,有些App在使用中竟然会弹出很多低俗的广告,一些广告画面不堪入目,还诱导不良消费,根本不适合孩子观看。

今年暑假,应学校每天做适量运动的要求,莫女士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跳绳打卡App,这款App会自动弹出让用户“添加班级”的页面,显然目标群体就是学生。但莫女士很快发现,该App中广告无孔不入,而且大多是一些直播、短视频App的链接,配图的直播画面非常露骨,基本是一些穿着暴露、袒胸露乳的美女主播。

记者调查发现,类似广告在未成年人的学习类、工具类App中并不少见,甚至还有不少诱导消费的广告。

北京某初中生家长:假期我给孩子下载了一个学习APP,发现使用中会弹出很多“领红包”的广告,或者直接整个屏幕都是红包雨,孩子一不小心就会跳转到充值界面。

如今,互联网在未成年人学习生活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很多中小学生都会通过学习类、工具类App进行任务打卡、资料查询、学习辅助、生活记录等。对于低俗、诱导消费广告的“插足”,家长们普遍感到担忧。

家长:受这些东西的大面积影响,相当于一个“催眠”的效果,他渐渐会认同里面的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低俗消遣娱乐,甚至诱导不良的男女关系也都有,我认为这种弹窗广告就应该加强监管。

家长:这个东西是孩子在使用,不是家长在使用,不可能家长24小时盯着,孩子使用的时候,他到底是不是在用,怎么用

专家指出,这些诱导消费或低俗的内容,不仅极易给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导致教育应用信任危机。

北京市东城区家庭教育文化推广中心资深讲师 容慧:确实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其实他们对这些信息是没有判断力的,他们会全然打开的一个状态,就会全然地接收,肯定是有不良影响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周凯:当这些应用暗藏着诱导消费或者低俗的内容的时候,他们不仅玷污了儿童心灵的纯净,还可能诱导他们形成扭曲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现象的存在,还会导致家长们对教育应用的普遍不信任,也会将信任危机慢慢地延至整个教育技术领域。

教育无小事。《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都明令禁止网络应用中出现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针对涉未成年人APP,有关部门也进行过多轮治理。早在2018年底,教育部就专门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今年,中央网信办“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也将涉未成年人APP乱象列入突出整治问题。

【App追求商业变现 平台默许纵容】

既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相关治理工作也一直没有停过,为何此类乱象依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呢?我们接着来看。

专家表示,追求商业变现是这类App中出现不良内容的根本原因。相关网络平台技术过滤能力不足,某些平台为了博取用户流量和更大的市场利益默许、纵容也是原因之一。

北京市东城区家庭教育文化推广中心资深讲师 容慧:因为现在很多APP需要免费推广,但是他也要获取利润,那获取利润可能他就需要一些广告,那他可能就没有经过筛选。

此外,与以往主打娱乐、社交属性不同的是,所谓跳绳App、线上自习室等,这些都是以促进未成年人锻炼、学习的名义出现的。也因此,这类App很可能被归入教育类、“适合未成年人使用的工具类”应用程序,从而规避未成年人模式,游离在监管之外。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周凯:其实这也反映了当前教育应用市场的监管不足,监管机构也缺乏一套明确的法规,有效监管市场。

专家建议,对于App传播违法违规信息的现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部门规章对法律法规中的内容进行细化、解释,同时加强对平台和传播者的监管和处罚。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周凯:必须要从法规建设入手,构建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确立清晰的行业标准和强有力的监管机制,确保教育应用的内容和运营模式 都严格遵循儿童利益至上的原则。监管机构要提升执法的严肃性,对违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通过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形成强大的法律的威慑力。另外政策制定者也应该积极地 扶持那些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内容的开发者,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激发创新活力,促进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

【新闻观察:学习类APP里的商业歪风亟需遏制 多方携手维护清朗网络】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学习类App本应成为孩子们探索知识的得力助手,然而,低俗广告的泛滥,让孩子们本应纯净的学习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除了刚才专家提到的,通过细化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处罚,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挑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学习类App中低俗广告泛滥,究其根源,是平台对利益的过度追求与监管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在流量为王的时代,部分App运营商不惜牺牲用户体验和社会责任,以低俗内容换取点击率和下载量。而监管的滞后,则让这种乱象有了生存的空间。事实上,很多学习类app的制作者并非教育专业出身,他们制作的app有很强的商业性与娱乐性,这不利于未成年人的学习成长。我们呼吁,对于学习类app,特别是使用人群为未成年群体时,平台方应当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服务,不能用技术中立原则为理由进行辩驳。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系统和青少年模式,在技术层面加强对未成年人在使用各类学习软件时的保护,创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

从家长的角度而言,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要提高警惕,加强对孩子使用App的引导和监督;作为社会公民,我们应积极举报违规内容,营造“问题app人人喊打”的局面,共同维护网络清朗空间。最后说到学习类APP的使用主体,这一代未成年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跟数字生活其实是很难分开的。最重要的是加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网络辨识能力,让孩子自己能够对各种各样的广告形式,主动作出是否适合自身的判断,最好的保护是学会自我保护。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