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厦门APP

  • 厦门广电公众号

  • 厦门广电抖音

  • 厦门广电微博

  • 厦门广电央视频

新闻观察:面试被量化评价合理吗?
2024/06/25 来源: 厦视直播室
分享:

眼下正值毕业季,求职招聘市场也呈现一派火热。不过现在的招聘面试似乎和过去有些不一样了,除了常规的笔试、面试外,一些企事业单位还会要求求职者做性格测试、或者引入AI面试考官。这些新花样出现在招聘面试环节中,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对单位招聘,求职者应聘会产生哪些影响?大家对此又持什么样的态度?我们来看。

招聘环节引入性格测试 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据报道,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设置了性格测试环节,主要应用的性格测试体系包括行为特质动态衡量系统、九型人格,还有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也就是MBTI等。希望能通过性格测试,对应聘人员的性格特性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最终决定是否聘用。(全包装,可参考图片,包装可以调整或换图避免侵权)例如,MBTI性格测试就把个体人格分成16种类型,认为每种类型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擅长之处。比如ISTJ(物流师型)注重实际,严谨负责,遵守规则,适合数据库管理、财务工作等职业;ENFP(竞选者型)则体现出同情心,创造力和好奇心,更适合营销经理、培训师等职业。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求职者因为性格测试结果不合格,最终错失了心仪的岗位,这也引发了大家对此的热议。多数人认为,靠性格测试决定是否聘用太片面,也不靠谱。还有些人认为,步入社会以后,大多数人都会重新塑造性格,所以没必要将性格测试当成招聘的门槛。

受访者:我觉得这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性格也不等于能力的一切。

受访者:你不能因为一个性格测试, 你就把这个人的性格,或者说他的部分才能给定性下来。

受访者:(性格)测试,如果他(求职者)有意隐瞒的话,他可以往你喜欢的那个性格去选择,就是它(性格测试)也没有很实际的作用。

但也有人认为,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征和行为偏好,能让新人入职后更快速地融入到团队合作中。

受访者:如果他性格不好,他在团队里肯定,就是会跟其他人相处不融洽,那对工作就造成影响。

律师:作为定性规定可能涉嫌就业歧视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校园招聘中,对毕业生求职者进行性格测试并不是普遍现象,只有一些大型企业在招聘某些特定岗位时才会使用。不过也有律师指出,性格测试结果只是多元个体呈现的一部分,要是被当成招聘条件中的定性规定,则用人单位可能涉嫌就业歧视。

广西佳宾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王潇搏:可能也违反了《劳动法》第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劳动者进行歧视性的限制或排斥的规定,如果企业招聘这个岗位确实是需要,那应当对性格测试的环节及形式进行一个明确的说明,同时对测试者的结果应当予以保密

招聘面试新花样 你怎么看?

除了性格测试,还有一些招聘引入了AI面试官,接受AI智能机器人的面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大家对AI面试官的接受度如何?我们接着来看。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范雨轩:这个“面试官”就是以一个卡通形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是一个男生,然后带着眼镜,一个白领的样子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应届生范同学,最近就在通过简历初筛后,接到了应聘企业发来的AI面试邀请。准备好手机,点开邮件里的链接,一场线上AI面试很快开始。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范雨轩:它(AI面试)给我出的考题是比较综合全面的。(视频问答部分)它给了我三个场景让我选择,我选择了某个场景之后,他会根据那个场景给我提出问题。

亲历者:AI面试多为问答题 缺乏沟通属性

在范同学参加的这场AI面试中,总共录制了4道题的视频回答,除此之外,还有计算题、图表题等,考核内容涉及数据运算、逻辑思维等多个方面,一场AI面试大约耗时30分钟。

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市面上的AI面试工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招聘单位直接向服务商购买第三方服务,以整体外包的形式实现;另一种则是以第三方服务为辅助,招聘单位结合自身需求对工具进行再开发。

支持方:AI面试节省人力提升效率

一些招聘单位认为,引入AI面试官能够高效完成原本耗时耗力的初筛工作,并快速生成评估报告,帮助企业节约人力成本,提升效率。

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我们提前输入一些问题,可以让AI通过视频或者是文字的形式,提前做第一轮的筛选,AI不会帮我们做决定是否进到下一轮, 招聘的HR(人力资源)自己看完(结果)之后,再决定是否进入下一轮。

受访者:很多海选人也挺多的,用AI筛选出来(面试流程)比较快。

受访者:因为你知道它可能是一个AI ,不是一个真人,可能面试者的紧张度不会那么高。

反对方:AI面试“思维”刻板 缺乏沟通属性

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相比传统的面试环节,AI面试官“思维”比较僵化、刻板,缺乏理解力,也导致AI面试缺乏沟通属性。

受访者:我觉得还是实际面试更好一点吧,因为AI面试不是面对面的沟通,然后很多东西也没有办法实际考察出来。

受访者:它(AI面试)能取代一部分的这种校园招聘初筛,因为问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同类别嘛,真正你是社招的话,很难用AI去取代,这个还是必须要看个人的社会经验或者履历这块。

一些学者也表示,AI的生成基于数字运算,因此“领悟力”和“情商”没办法与真人相比,对于求职者来说,虽然有助于缓解面对面试官的现场压力,但毫无人情味的交流也容易忽略求职者的情绪。

(电话采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徐轶瑛:AI的面试官对于人际关系来说 其实是非常致命的,求职者是一个真实的身份,但是面试官如果是个AI的话,就会造成求职者心理上的一种被孤立,或者被忽视,最起码面对面线下的这种 人情情感方面的交流就会被忽视掉,对于求职者来说 它的反馈的真实性其实是一个损伤。

学者:招聘单位正确使用 求职者主动适应

徐轶瑛认为,随着AI技术下的人机交互场景应用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应该要合理地利用AI面试,通过技术手段真正提高筛选到合适人才的成功率;求职者也应当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变化,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徐轶瑛:在没有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线下交流的时候,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其实也是我们现在智能媒体时代,新的一种能力的塑造吧。

新闻观察:面试被量化评价合理吗?

我们看刚才两条新闻,无论是性格测试还是AI面试,都是借助了一些手段来评判求职者,面试官参与的成分少了,多的是数据和分析,对此你怎么看?

面试被量化评价合理吗?

其实以前我们在求职的时候,很多用人单位也会发一张测试问卷让求职者填写,但里面很多问题其实是开放性的,不是只有对和错,考察的可能是你对这个行业、这家企业的认识和思考;但现在,无论是性格测试,还是AI面试,它的答案变成了唯一性,通过求职者的答案,系统来量化考核,给出所谓“精准”的评估。比如性格测试,性格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敏感等等,但都是相对而言的。然而随着各种测试、AI的手段,每个人的性格、每个人的回答都被深度拆解、量化评价。而更重要的是,一些岗位并不是“只适合某个性格的人”。最简单的例子,中科院的科学家难道都是一模一样的性格?难道只有某种性格的人,才能研究出某个科研产品?显然不符合常理。

格式化识人机械而低级

其次,我觉得求职应聘,人与人的交流,有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见一次面、聊一次天也许就能感觉到合不合适、投不投缘,而AI的核心就是算法,这种感性的成分恰恰是AI难以用数据训练出来的。另外,由于AI面试官无法提供及时反馈,求职者也无法感知到面试官的情绪、态度等等,导致原本有互动的面试环节,变成了生硬的单方面输出,这样的面试场景想想都觉得少了点什么。

所以,与其说性格测试、AI面试为公司选到了合适的人,不如说这些手段为公司低成本、零负担地筛掉了一大堆人。在一张张冰冷的测试问卷前,求职者被格式化、被建模化,被分解为一个个指标、一个个分数,而不再被作为一种完整的、有血有肉的,具备成长性和无限可能性的生命主体。在这种俯视视角的招聘,少了真诚,也会失去和求职者双向奔赴的美好。

相关推荐

看厦门 APP下载